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世界各国企业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地方企业经济论文

区域科技创新与创业政策评估体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区域双创政策分析及评估体系框架设计第19-31页
    2.1 区域双创政策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内涵及特征第19-22页
        2.1.1 区域双创政策的内涵及特征第19-21页
        2.1.2 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内涵与特征第21-22页
    2.2 区域双创政策类型分析第22-24页
        2.2.1 供给型双创政策第22-23页
        2.2.2 环境型双创政策第23-24页
        2.2.3 需求型双创政策第24页
    2.3 区域双创政策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第24-29页
        2.3.1 双创政策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作用过程第24-25页
        2.3.2 双创政策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作用SD模型构建第25-29页
    2.4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体系框架设计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方案设计第31-41页
    3.1 双创政策评估要素构成第31-35页
        3.1.1 政策评估主体第31-32页
        3.1.2 政策评估客体第32-33页
        3.1.3 政策评估环境第33页
        3.1.4 政策评估标准第33-35页
    3.2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目的和原则第35-37页
        3.2.1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目的第35-36页
        3.2.2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原则第36-37页
    3.3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流程第37-40页
        3.3.1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实施第37-38页
        3.3.2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控制第38-39页
        3.3.3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反馈与再评估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指标及模型构建第41-49页
    4.1 区域双创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第41-43页
        4.1.1 政策制定第41页
        4.1.2 政策执行第41-42页
        4.1.3 政策绩效第42-43页
    4.2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指标设计第43-45页
        4.2.1 设计原则第43页
        4.2.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第43页
        4.2.3 区域双创政策评估指标筛选第43-45页
    4.3 基于熵权法区域双创政策评估指标权重确定第45-47页
        4.3.1 权重的计算方法第45-46页
        4.3.2 熵权法确定权重第46-47页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区域双创政策评估模型第47-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黑龙江省创新创业政策评估第49-65页
    5.1 黑龙江省双创政策现状第49-50页
    5.2 黑龙江省双创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第50-57页
        5.2.1 评估指标筛选第50-55页
        5.2.2 双创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第55-57页
    5.3 基于熵权法黑龙江省双创政策评估指标权重确定第57-58页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黑龙江省双创政策评估模型第58-61页
        5.4.1 黑龙江省双创政策评估因素集和评语集第58-59页
        5.4.2 黑龙江省双创政策评估指标隶属度第59-60页
        5.4.3 黑龙江省双创政策评估结果第60-61页
    5.5 黑龙江省双创政策评估建议第61-64页
    5.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烟草行业的社会责任探究
下一篇:基于公平理论的基层员工薪酬管理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