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基云图的光伏发电系统超短期功率预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PV发电系统功率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PV发电系统功率预测分类 | 第12-14页 |
1.2.2 预测依据 | 第14-16页 |
1.2.3 光伏预测模式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于广义大气浑浊度的晴空辐照度模型 | 第19-34页 |
2.1 太阳能辐射模型与晴空辐射模型 | 第19-24页 |
2.1.1 地面辐照度的几何参数 | 第20-21页 |
2.1.2 PV板表面总辐照度计算模型 | 第21-22页 |
2.1.3 晴空直射辐照度模型 | 第22-24页 |
2.2 基于广义大气浑浊度的晴空检测 | 第24-32页 |
2.2.1 晴空状态检测概述 | 第24-27页 |
2.2.2 大气浑浊度与广义大气浑浊度 | 第27-30页 |
2.2.3 算法验证 | 第30-32页 |
2.3 基于广义大气浑浊度的晴空辐照度模型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基于混合熵阈值法的云层检测 | 第34-49页 |
3.1 地基云图与云图预处理 | 第34-38页 |
3.1.1 TSI全天空成像仪 | 第34-35页 |
3.1.2 地基云图预处理 | 第35-38页 |
3.2 最大熵和最小交叉熵阈值云层检测 | 第38-41页 |
3.2.1 云层特征值选取 | 第38-39页 |
3.2.2 最大熵云层检测法 | 第39-40页 |
3.2.3 最小交叉熵云层检法 | 第40-41页 |
3.3 混合熵阈值云层检测 | 第41-43页 |
3.4 云层相关参数提取 | 第43-48页 |
3.4.1 云层厚度特征 | 第43-44页 |
3.4.2 云层纹理参数 | 第44-46页 |
3.4.3 云层移动参数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支持向量回归与光伏发电系统超短期功率预测 | 第49-71页 |
4.1 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数学模型 | 第49-58页 |
4.1.1 PV电池的等效电路分析 | 第49-50页 |
4.1.2 PV组件的数学模型及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4.1.3 考虑局部阴影遮挡的光伏阵列输出特性 | 第53-55页 |
4.1.4 光伏并网逆变器及交流输出功率模型 | 第55-56页 |
4.1.5 PV发电系统输出功率模型验证 | 第56-58页 |
4.2 支持向量回归原理 | 第58-62页 |
4.2.1 最优超平面与线性可分SVM | 第58-59页 |
4.2.2 线性不可分支持向量机 | 第59-60页 |
4.2.3 支持向量回归 | 第60-62页 |
4.3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地面辐照度回归预测 | 第62-66页 |
4.3.1 地面单点辐照度回归预测 | 第62-63页 |
4.3.2 地面区域辐照度回归预测 | 第63-66页 |
4.4 考虑云层移动的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预测 | 第66-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A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