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背景 | 第12-13页 |
1.2 电化学储能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 第13-18页 |
1.2.1 常见的电化学储能设备 | 第13-16页 |
1.2.2 锂离子电池面临的挑战 | 第16-18页 |
1.3 钠离子电池的介绍 | 第18-20页 |
1.3.1 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1.3.2 电池性能的评判参数 | 第19-20页 |
1.4 钠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 | 第20-33页 |
1.4.1 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 第21-22页 |
1.4.2 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第22-32页 |
1.4.3 钠离子电池的电解液 | 第32-33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4-42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4-3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2.1.2 一般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1.3 材料表征仪器 | 第36-37页 |
2.2 主要材料制备方法 | 第37-38页 |
2.2.1 高能球磨法 | 第37页 |
2.2.2 溶剂热法 | 第37-38页 |
2.2.3 高温热解法 | 第38页 |
2.3 材料表征方法 | 第38-39页 |
2.3.1 结构表征方法 | 第38-39页 |
2.3.2 形貌表征方法 | 第39页 |
2.4 电化学表征方法 | 第39-42页 |
2.4.1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39页 |
2.4.2 扣式电池的组装 | 第39-40页 |
2.4.3 循环伏安法 | 第40-41页 |
2.4.4 恒电流充放电法 | 第41页 |
2.4.5 电化学阻抗法(EIS) | 第41-42页 |
第3章 二磷化铜/碳负极材料的储钠行为 | 第42-55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3.2.1 二磷化铜(CuP_2)的制备 | 第43页 |
3.2.2 二磷化铜/碳(CuP_2/C)的制备 | 第43-44页 |
3.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44-45页 |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45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54页 |
3.3.1 结构表征结果的分析 | 第45-47页 |
3.3.2 形貌表征结果的分析 | 第47-48页 |
3.3.3 CV结果的分析 | 第48页 |
3.3.4 CD结果的分析 | 第48-49页 |
3.3.5 倍率性能的分析 | 第49-50页 |
3.3.6 循环稳定性的分析 | 第50-51页 |
3.3.7 CuP_2/C复合材料导电性的提升 | 第51页 |
3.3.8 CuP_2/C复合材料的工作机理 | 第51-53页 |
3.3.9 CuP_2/C复合材料性能衰退的原因 | 第53-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提高硫化镍纳米颗粒储钠性能的可行性方法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4.2.1 多壁碳纳米管(CNT)的预氧化处理 | 第56-57页 |
4.2.2 无定型硫化镍/碳纳米管(a-NiS_x/CNT)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7页 |
4.2.3 碳包覆硫化镍/碳纳米管(NiS_x/CNT@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7-58页 |
4.2.4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58页 |
4.2.5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58-59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7页 |
4.3.1 a-NiS_x/CNT复合材料结构表征结果的分析 | 第59页 |
4.3.2 a-NiS_x/CNT复合材料形貌表征结果的分析 | 第59-60页 |
4.3.3 NiS_x/CNT@C复合材料结构表征结果的分析 | 第60-61页 |
4.3.4 NiS_x/CNT@C复合材料形貌表征结果的分析 | 第61-63页 |
4.3.5 CV结果的分析 | 第63-64页 |
4.3.6 CD结果的分析 | 第64页 |
4.3.7 循环稳定性的分析 | 第64-67页 |
4.3.8 倍率性能的分析 | 第67页 |
4.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二硒化铁量子点优异的可逆储钠性能 | 第69-84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0-73页 |
5.2.1 二硒化铁量子点(FeSe_2 QDs)的制备 | 第70页 |
5.2.2 球磨法制备块体二硒化铁(bm-FeSe_2) | 第70页 |
5.2.3 磷酸钒钠正极材料(NVP)的制备 | 第70-71页 |
5.2.4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71页 |
5.2.5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71-73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82页 |
5.3.1 FeSe_2 QDs结构表征结果的分析 | 第73-75页 |
5.3.2 FeSe_2 QDs形貌表征结果的分析 | 第75-76页 |
5.3.3 制备FeSe_2 QDs实验条件的探索 | 第76页 |
5.3.4 CV结果的分析 | 第76-77页 |
5.3.5 CD结果的分析 | 第77-78页 |
5.3.6 循环稳定性的分析 | 第78-79页 |
5.3.7 倍率性能的分析 | 第79-80页 |
5.3.8 FeSe_2//NVP全电池的性能分析 | 第80-82页 |
5.4 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