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述评 | 第10-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8-20页 |
三、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 | 第20-21页 |
四、文章内容概述 | 第21-22页 |
五、文章的创新点 | 第22页 |
六、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七、研究方法和路线 | 第23-24页 |
第一章 知识的价值问题出场 | 第24-36页 |
第一节 知识的本质问题 | 第24-29页 |
一、知识的传统三元定义,即JTB定义 | 第24-26页 |
二、葛梯尔问题的提出与本质 | 第26-27页 |
三、对葛梯尔问题的回应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知识的价值问题 | 第29-36页 |
一、美诺问题 | 第29-31页 |
二、淹没问题 | 第31-33页 |
三、普理查德对知识价值问题的三级划分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普理查德应对“淹没问题”的方案及其认知价值思想 | 第36-73页 |
第一节 普理查德回应“淹没问题”的三条进路 | 第36-44页 |
一、实践的进路 | 第36-38页 |
二、一元论的进路 | 第38-40页 |
三、多元论的进路 | 第40-44页 |
第二节 知识与最终价值 | 第44-57页 |
一、知识的最终价值 | 第44页 |
二、知识和成就 | 第44-49页 |
三、没有知识的成就 | 第49-53页 |
四、没有成就的知识 | 第53-57页 |
第三节 知识与理解 | 第57-73页 |
一、何为理解 | 第57-61页 |
二、成就的最终价值 | 第61-66页 |
三、理解与认知运气 | 第66-68页 |
四、理解和认知成就 | 第68-73页 |
第三章 索萨的德性知识论思想及普理查德对他的评价 | 第73-86页 |
第一节 德性知识论简介 | 第73-75页 |
第二节 索萨的“AAA”结构和两种知识的划分 | 第75-81页 |
一、索萨的“AAA”结构和适切性思想 | 第75-76页 |
二、两种知识的划分 | 第76-77页 |
三、普理查德对索萨的适切性思想和认知价值的评价 | 第77-81页 |
第三节 完好之知及其评价 | 第81-86页 |
一、完好之知 | 第81-83页 |
二、对完好之知的回应 | 第83-86页 |
结束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一、中文文献 | 第88-89页 |
二、英文文献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