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征研究 | 第18-25页 |
2.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特点 | 第18-19页 |
2.1.1 高速公路隧道 | 第18页 |
2.1.2 高速公路隧道运营管理 | 第18-19页 |
2.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分布特征 | 第19-23页 |
2.2.1 时间分布 | 第19-21页 |
2.2.2 空间分布 | 第21-22页 |
2.2.3 形态分布 | 第22-23页 |
2.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3.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基本要素逻辑关系 | 第23页 |
2.3.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分级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 第25-34页 |
3.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3.2 人员因素 | 第26-27页 |
3.2.1 驾驶人员的交通行为 | 第26页 |
3.2.2 隧道管理者的行为 | 第26-27页 |
3.3 车辆因素 | 第27-30页 |
3.3.1 车辆的使用性能 | 第27-28页 |
3.3.2 车辆行驶的交通条件 | 第28-30页 |
3.4 隧道因素 | 第30-32页 |
3.4.1 隧道平面线形 | 第30页 |
3.4.2 隧道纵断面线形 | 第30-31页 |
3.4.3 隧道通风和照明 | 第31-32页 |
3.5 自然因素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建模 | 第34-43页 |
4.1 贝叶斯网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4.2 贝叶斯网建模方法 | 第35-36页 |
4.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的贝叶斯网预测建模 | 第36-42页 |
4.3.1 知识和数据的融合方法 | 第37-38页 |
4.3.2 专家知识与概率论知识 | 第38-39页 |
4.3.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4.3.4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判断 | 第40-41页 |
4.3.5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目标的确定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案例分析 | 第43-57页 |
5.1 案例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5.1.1 隧道工程设置 | 第44页 |
5.1.2 区域地质条件 | 第44页 |
5.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模型应用 | 第44-55页 |
5.2.1 人员因素应用分析 | 第45-48页 |
5.2.2 车辆因素应用分析 | 第48-50页 |
5.2.3 隧道因素应用分析 | 第50-53页 |
5.2.4 综合因素应用分析 | 第53-55页 |
5.3 高速公路隧道贝叶斯网交通安全事故预测评价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研究 | 第57-68页 |
6.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原则 | 第57-58页 |
6.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构建 | 第58-61页 |
6.2.1 成立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管理小组 | 第58-59页 |
6.2.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装备配置 | 第59页 |
6.2.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报警机制 | 第59-60页 |
6.2.4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 | 第60-61页 |
6.3 高速公路隧道应急预案设计 | 第61-67页 |
6.3.1 隧道防灾预案的控制流程 | 第61-63页 |
6.3.2 隧道通风照明预案 | 第63-64页 |
6.3.3 隧道人员疏散和人员救治预案 | 第64-65页 |
6.3.4 隧道交通控制预案 | 第65-66页 |
6.3.5 隧道报警消防系统的联动预案 | 第66-6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总结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