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药品安全 | 第21-22页 |
2.1.2 药品安全政府监管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理论 | 第24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7页 |
第3章 大连市药品安全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第27-45页 |
3.1 大连市药品安全监管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第28-34页 |
3.1.1 所采取的举措 | 第29-32页 |
3.1.2 取得的成效 | 第32-34页 |
3.2 大连市药品安全政府监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第34-40页 |
3.2.1 政府对药品日常监管力度不够 | 第35-37页 |
3.2.2 政府各药品监管部门配合衔接不流畅 | 第37-38页 |
3.2.3 政府药品检测部门未充分发挥作用 | 第38-39页 |
3.2.4 政府药品监管的信息化发展落后 | 第39-40页 |
3.3 大连市政府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3.3.1 政府对药品专业资源投入不足 | 第40-42页 |
3.3.2 政府各药品监管部门未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 | 第42-43页 |
3.3.3 政府药品检测部门还处于改革阶段 | 第43页 |
3.3.4 政府对药品的信息化监管不够重视 | 第43-45页 |
第4章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药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45-53页 |
4.1 国外药品安全监管概况 | 第45-47页 |
4.1.1 澳大利亚:建立药品监管工作评估委员会 | 第45-46页 |
4.1.2 日本:完善药品保障体系 | 第46页 |
4.1.3 美国:培养更专业的药品监管队伍 | 第46-47页 |
4.2 国内其它地区药品安全政府监管概况 | 第47-48页 |
4.2.1 北京:官网建立场景式服务大厅 | 第47页 |
4.2.2 广州:创新服务新机制 | 第47-48页 |
4.2.3 上海:及时发布监管动态 | 第48页 |
4.3 经验借鉴 | 第48-53页 |
4.3.1 政府要加强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培训监管 | 第48-49页 |
4.3.2 政府需要打造专业性更强的药品监管队伍 | 第49-50页 |
4.3.3 政府需发展药品的信息化监管 | 第50-51页 |
4.3.4 政府应建立药品监管工作评估机制 | 第51-53页 |
第5章 进一步加强大连市药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分析 | 第53-67页 |
5.1 政府应增加药品监管相关专业资源投入 | 第53-55页 |
5.1.1 市药监局需定期组织一线监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 第54页 |
5.1.2 政府监管部门还需继续引入药学专业人才 | 第54-55页 |
5.1.3 政府应加大检验检测设备资金投入的力度 | 第55页 |
5.2 政府应建立各药品监管部门高效的衔接机制 | 第55-57页 |
5.2.1 建立市药监局与公安局食药侦支队的法规制度衔接 | 第56页 |
5.2.2 建立市药检所与食药侦支队的检验时效衔接 | 第56-57页 |
5.3 政府需加强药品检测部门的检测能力建设 | 第57-62页 |
5.3.1 政府需加快对药品检测机构的改革进程 | 第57-58页 |
5.3.2 政府需提高药品检测能力和时效 | 第58-61页 |
5.3.3 政府应拓展检测业务 | 第61-62页 |
5.4 政府应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药品监管效率 | 第62-67页 |
5.4.1 药品监管部门应建立网络办公平台 | 第63页 |
5.4.2 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发布药品安全信息及监管动态 | 第63-65页 |
5.4.3 政府建立计算机化检验检测业务平台 | 第65-6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