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学困生”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2页 |
1.2 关注学困生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学困生的定义 | 第13页 |
1.4 进行学困生研究和转化的关键要素 | 第13-14页 |
1.4.1 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 第13页 |
1.4.2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 第13-14页 |
1.4.3 饱含热情,倾注爱心 | 第14页 |
1.5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5.1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 | 第14页 |
1.5.2 多元智力理论 | 第14-15页 |
1.5.3 教育学理论 | 第15页 |
1.5.4 心理学理论 | 第15页 |
1.5.5 教育统计学 | 第15-16页 |
2 高中物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 第16-25页 |
2.1 物理学困生的标准 | 第16页 |
2.2 物理学困生调查问卷 | 第16页 |
2.2.1 调查问卷的实施过程 | 第16页 |
2.2.2 调查问卷的内容 | 第16页 |
2.3 物理学困生的分类 | 第16-18页 |
2.3.1 多科学困生 | 第16-17页 |
2.3.2 物理单科学困生 | 第17-18页 |
2.4 物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 第18-25页 |
2.4.1 多科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 第18-20页 |
2.4.2 物理单科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 第20-25页 |
3 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机制研究 | 第25-33页 |
3.1 社会层面 | 第25页 |
3.1.1 加强物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 第25页 |
3.1.2 建立全方位的助学体系 | 第25页 |
3.2 学校层面 | 第25-27页 |
3.2.1 走班制与行政班制的探索 | 第25-26页 |
3.2.2 课时的安排以及学科间作业量的协调 | 第26-27页 |
3.3 教师层面 | 第27-31页 |
3.3.1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 第27-28页 |
3.3.2 集中培训,强化基础 | 第28页 |
3.3.3 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 第28页 |
3.3.4 作业坚持面批面改 | 第28页 |
3.3.5 坚持每天10分钟“课前练” | 第28-29页 |
3.3.6 讲解例题尽量“一题多解” | 第29-30页 |
3.3.7 加强思想教育,及时做好心理辅导 | 第30-31页 |
3.3.8 主动谈心,加强沟通 | 第31页 |
3.4 同学层面 | 第31页 |
3.5 家庭层面 | 第31-33页 |
3.5.1 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 第31页 |
3.5.2 多鼓励表扬孩子 | 第31-32页 |
3.5.3 加强家校联系 | 第32-33页 |
4 实施物理学困生转化机制对学生的影响及转化案例 | 第33-40页 |
4.1 实施物理学困生转化机制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分析 | 第33-34页 |
4.2 参与物理学困生转化的学生反馈评价 | 第34-36页 |
4.2.1 调查问卷的实施过程 | 第34页 |
4.2.2 调查问卷的内容 | 第34页 |
4.2.3 调查问卷统计和分析 | 第34-36页 |
4.3 物理学困生转化的经典案例 | 第36-40页 |
4.3.1 案例1 | 第36-37页 |
4.3.2 案例2 | 第37-38页 |
4.3.3 案例3 | 第38-39页 |
4.3.4 案例4 | 第39-40页 |
5 反思与展望 | 第40-42页 |
5.1 物理学困生研究反思 | 第40页 |
5.2 物理学困生的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1 | 第44-46页 |
附录2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