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緒論 | 第9-16页 |
| 第一節 研究的意義 | 第9-11页 |
| 一、楷字的發展史史略 | 第9-10页 |
| 二、碑刻文字研究史略 | 第10-11页 |
| 第二節 研究概況 | 第11-13页 |
| 一、綜合性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二、專題性的研究 | 第12页 |
| 三、碑刻楷書的研究現狀及趨勢 | 第12-13页 |
| 第三節 材料的選取、處理方法與原則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一、材料來源 | 第13页 |
| 二、研究的範圍、對象 | 第13-14页 |
| 三、處理方法與原則 | 第14-15页 |
| (一)文化層次的劃分 | 第14-15页 |
| (二)材料的處理操作 | 第1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唐代社會(唐初至大曆年間)漢字規範程度探究 | 第16-23页 |
| 第一節 各文化層次用字的情況及比較研究 | 第16-20页 |
| 一、用字情況 | 第16-17页 |
| 二、比較分析 | 第17-20页 |
| 第二節 從《干祿字書》來看唐代的漢字規範意識 | 第20-23页 |
| 一、文字規範的分層意識 | 第20页 |
| 二、與《干祿字書》的比較分析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碑刻(唐初至大曆年间)楷书字形的研究 | 第23-50页 |
| 第一節 碑刻楷書中的幾種文字現象 | 第23-44页 |
| 一、異字同體現象 | 第23-27页 |
| 二、偏旁的混同現象 | 第27-31页 |
| (一)形近混同 | 第27-29页 |
| (二)意義相近或相關的混同 | 第29-31页 |
| 三、改換部件或形旁 | 第31-33页 |
| 四、增加形旁 | 第33-37页 |
| 五、文字的類化現象 | 第37-39页 |
| 六、構件錯位現象 | 第39-40页 |
| 七、聲旁換用 | 第40-42页 |
| (一)音同或音近換用 | 第40-41页 |
| (二)其他 | 第41-42页 |
| 八、避諱 | 第42页 |
| 九、存古 | 第42-44页 |
| 第二節 部分詞的字形、字義分析 | 第44-50页 |
| 第三章 武則天用字的專題研究 | 第50-58页 |
| 第一節 武則天用字情況 | 第50-54页 |
| 一、十七個武周新字 | 第50-52页 |
| 二、九個大寫數字 | 第52-54页 |
| 第二節 武周新字字形分析 | 第54-58页 |
| 結語 | 第58-60页 |
| 一、不同文化層次的文字使用者使用文字的特點呈現差異性 | 第58页 |
| 二、一字多形的根本原因 | 第58-59页 |
| 三、對武周改字的一些細節進行了論證 | 第59-60页 |
| 參考文獻 | 第60-62页 |
| 附錄 字形表 | 第62-382页 |
| 一、上層 | 第62-166页 |
| 二、中層 | 第166-271页 |
| 三、下層 | 第271-382页 |
| 附錄 分層表 | 第382-395页 |
| 讀碩期間發表的論文 | 第395-396页 |
| 致謝 | 第396-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