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服装产业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产业集群 | 第13-14页 |
1.2.3 产业集群品牌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主体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7页 |
2.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8-22页 |
2.1.1 产业集群定义及演化过程 | 第18-20页 |
2.1.2 产业集群的分类 | 第20-21页 |
2.1.3 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 | 第21-22页 |
2.1.4 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 第22页 |
2.2 品牌理论 | 第22-23页 |
2.2.1 品牌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2 品牌的类型概括 | 第23页 |
2.3 产业平台理论 | 第23-27页 |
2.3.1 产业平台的演化过程 | 第24页 |
2.3.2 产业平台的作用 | 第24-25页 |
2.3.3 产业平台的发展模式 | 第25-27页 |
第3章 皮杨服装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优势和机遇分析 | 第27-38页 |
3.1 皮杨服装产业的现状 | 第27-33页 |
3.1.1 皮杨服装产业的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1.2 皮杨服装产业分类情况 | 第29-31页 |
3.1.3 皮杨服装产业配套状况 | 第31-32页 |
3.1.4 皮杨服装产业品牌发展状况 | 第32-33页 |
3.2 皮杨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2.1 政府面临的问题 | 第33-34页 |
3.2.2 企业面临的问题 | 第34页 |
3.3 皮杨服装产业的发展优势和机遇 | 第34-38页 |
3.3.1 区位、交通优势 | 第34-35页 |
3.3.2 产业基础优势 | 第35-36页 |
3.3.3 政策机遇 | 第36-38页 |
第4章 皮杨服装产业运营模式分析 | 第38-55页 |
4.1 皮杨服装产业运营模式设计 | 第38-43页 |
4.1.1 品牌运营商的产业运营模式的总体框架 | 第39-40页 |
4.1.2 政府层面 | 第40-41页 |
4.1.3 产业层面 | 第41-43页 |
4.1.4 市场层面 | 第43页 |
4.2 产业层面设计平台的设计 | 第43-47页 |
4.2.1 设计平台的体系结构 | 第44-45页 |
4.2.2 基于设计平台的服装设计流程 | 第45-47页 |
4.3 产业层面生产管理平台的设计 | 第47-50页 |
4.3.1 生产管理平台的体系架构 | 第47-49页 |
4.3.2 基于生产管理平台的产品生产流程 | 第49-50页 |
4.4 产业层面市场营销平台的设计 | 第50-55页 |
4.4.1 市场营销平台结构 | 第51-52页 |
4.4.2 O2O模式下的模块化定制流程 | 第52-55页 |
第5章 皮杨服装产业运营模式的保障措施 | 第55-61页 |
5.1 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 第55-56页 |
5.1.1 产业发展政策创新 | 第55页 |
5.1.2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 第55-56页 |
5.2 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 第56-58页 |
5.2.1 组建品牌运营公司 | 第56-57页 |
5.2.2 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平台构建 | 第57-58页 |
5.3 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 | 第58-59页 |
5.3.1 成立产业发展基金 | 第58-59页 |
5.3.2 构建产业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 第59页 |
5.4 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 | 第59-6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1-63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1页 |
6.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