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酶制剂(酵素)论文

Microbulbifer hydrolyticus IRE-31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9页
    1.1 纤维素酶简介第17-19页
        1.1.1 纤维素酶的性质第17页
        1.1.2 纤维素酶的组成种类第17页
        1.1.3 纤维素酶的作用方式第17-18页
        1.1.4 纤维素酶的应用第18-19页
    1.2 微生物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第19-23页
        1.2.1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第19-20页
        1.2.2 纤维素酶的生产发酵第20-21页
        1.2.3 碳源对纤维素酶代谢的影响第21页
        1.2.4 纤维素酶生产发酵的天然原料及处理第21-23页
    1.3 工业废弃物酒糟第23-25页
        1.3.1 酒糟的生产第23-24页
        1.3.2 酒糟的再利用第24-25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5-29页
        1.4.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第25-26页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6页
        1.4.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6-29页
第二章 Microbulbifer hydrolyticus IRE-31的一种选育第29-45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0-35页
        2.2.1 菌种第30页
        2.2.2 培养基第30页
        2.2.3 培养方法第30-31页
            2.2.3.1 菌种的复壮与纯化第30-31页
            2.2.3.2 传代培养第31页
            2.2.3.3 种子液制备第31页
            2.2.3.4 发酵培养第31页
        2.2.4 分析方法第31-35页
            2.2.4.1 生长曲线测定第31页
            2.2.4.2 CMCase酶活测定第31-34页
            2.2.4.3 循环紫外紫外诱变第34页
            2.2.4.4 紫外诱变致死率第34页
            2.2.4.5 刚果红平板初筛第34-35页
            2.2.4.6 摇瓶发酵复筛第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5页
        2.3.1 生长曲线测定第35-36页
        2.3.2 CMCase酶活测定第36-37页
        2.3.3 紫外诱变第37-43页
            2.3.3.1 紫外诱变致死率第37-38页
            2.3.3.2 初筛第38-40页
            2.3.3.3 复筛第40-41页
            2.3.3.4 CMC浓度对发酵产酶的影响第41-43页
        2.3.4 本章总结第43-45页
第三章 Microbulbofer hydrolyticus IRE-31的碳源优化第45-63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3.2.1 菌种第45页
        3.2.2 培养基第45-46页
        3.2.3 培养方法第46页
            3.2.3.1 传代培养第46页
            3.2.3.2 种子液制备第46页
            3.2.3.3 发酵培养第46页
        3.2.4 分析方法第46-48页
            3.2.4.1 CMCase酶活测定第46-47页
            3.2.4.2 滤纸酶酶活测定第47页
            3.2.4.3 生长量的测定第47-48页
            3.2.4.4 还原糖的利用率第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63页
        3.3.1 碳源对菌种发酵产酶影响第48-56页
            3.3.1.1 不同碳源对菌种发酵产酶的影响第48-50页
            3.3.1.2 木聚糖浓度优化第50-51页
            3.3.1.3 木糖浓度优化第51-52页
            3.3.1.4 木糖和葡萄糖混合发酵浓度优化第52-54页
            3.3.1.5 木糖、葡萄糖和木聚糖混合发酵对代谢产酶的影响第54页
            3.3.1.6 乳糖、果糖混合发酵对代谢产酶的影响第54-56页
        3.3.2 碳源对生长量的影响第56-59页
            3.3.2.1 木糖对生长量的影响第56-57页
            3.3.2.2 木糖、葡萄糖对生长量的影响第57-58页
            3.3.2.3 乳糖、果糖对生长量的影响第58-59页
        3.3.3 Fpase酶活测定第59-60页
        3.3.4 本章总结第60-63页
第四章 酒糟水解液的制备及诱导发酵产纤维素酶第63-91页
    4.1 引言第63-6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4-73页
        4.2.1 菌种与酒糟第64页
            4.2.1.1 菌种第64页
            4.2.1.2 酒糟第64页
        4.2.2 水解液的制备第64-65页
            4.2.2.1 热水抽提第64页
            4.2.2.2 混合酸抽提第64-65页
            4.2.2.3 稀硫酸抽提第65页
        4.2.3 培养基第65页
        4.2.4 培养方法第65-66页
            4.2.4.1 传代培养第65页
            4.2.4.2 种子液制备第65-66页
            4.2.4.3 发酵培养第66页
        4.2.5 分析方法第66-73页
            4.2.5.1 糠醛浓度测定第66-67页
            4.2.5.2 单糖浓度测定第67-73页
            4.2.5.3 酒糟结构观察第73页
            4.2.5.4 纤维素酶酶活测定第73页
            4.2.5.5 生长量测定第7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3-91页
        4.3.1 酒糟水解工艺的优化第74-80页
            4.3.1.1 美拉德反应第74-76页
            4.3.1.2 糠醛浓度测定第76-77页
            4.3.1.3 酒糟结构的表征第77-80页
        4.3.2 水解液中糖的组分分析第80-84页
            4.3.2.1 单糖种类及浓度结果分析第80-83页
            4.3.2.2 总还原糖浓度结果分析第83页
            4.3.2.3 总糖浓度结果分析第83-84页
        4.3.3 水解液作为碳源用于纤维素酶的发酵生产第84-86页
            4.3.3.1 热水抽提水解液对发酵产酶影响第84-85页
            4.3.3.2 混合酸抽提水解液对于发酵产酶影响第85-86页
        4.3.4 水解液作为碳源对生长量的影响第86-88页
        4.3.5 水解液作为碳源与纯糖发酵产酶的比较第88-89页
        4.3.6 本章总结第89-91页
第五章 结论第91-93页
第六章 问题与建议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附录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103-104页
附件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酞菁预聚物与Fe3O4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下一篇:吡唑醚菌酯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