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宜宾市四所高中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动向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动向 | 第11-14页 |
四、研究方案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5-17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课前预习的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页 |
(一)课前预习的涵义 | 第17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的涵义 | 第17页 |
二、课前预习的主要依据 | 第17-19页 |
(一)课前预习要以教材为基础 | 第17-18页 |
(二)课前预习要以课程改革为导向 | 第18页 |
(三)课前预习要以课程标准为主线 | 第18-19页 |
三、课前预习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课前预习的意义 | 第22-23页 |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第22页 |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第22页 |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现状 | 第23-42页 |
一、调查研究说明 | 第23-24页 |
(一)调查的目的 | 第23页 |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 第23页 |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3-24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所获成效 | 第24-29页 |
(一)认识到预习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二)预习目标更明确 | 第26-27页 |
(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 第27-29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面临的困境 | 第29-36页 |
(一)学生层面 | 第29-32页 |
1.预习主动性欠缺 | 第29-30页 |
2.预习目的单一 | 第30-31页 |
3.预习深度不够 | 第31-32页 |
(二)教师层面 | 第32-36页 |
1.预习认识与教学行为不一致 | 第32-34页 |
2.学生学情考虑不全面 | 第34-35页 |
3.预习评价浅显 | 第35-36页 |
四、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6-42页 |
(一)学生层面 | 第36-39页 |
1.学科兴趣不浓厚 | 第36-37页 |
2.预习观念未转变 | 第37-38页 |
3.预习方法不恰当 | 第38-39页 |
(二)教师层面 | 第39-42页 |
1.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 第39-40页 |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的对策 | 第42-52页 |
一、遵循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的基本原则 | 第42-44页 |
(一)知行统一原则 | 第42页 |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第42-43页 |
(三)三维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 第43-44页 |
二、学生层面 | 第44-47页 |
(一)培养政治学科预习习惯 | 第44-45页 |
1.加强对预习的认识 | 第44页 |
2.关注时事政治 | 第44-45页 |
3.坚定预习信念 | 第45页 |
(二)掌握政治学科预习方法 | 第45-47页 |
1.立足学科特点,巧用学习策略 | 第45-46页 |
2.明确学习目标,注重小组合作 | 第46-47页 |
三、教师层面 | 第47-52页 |
(一)教师注重政治学科预习的指导 | 第47页 |
(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 | 第47-48页 |
(三)巧妙运用政治学科导学案 | 第48-49页 |
(四)改变政治学科预习评价方式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状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