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3页 |
1.1 滇金丝猴研究概述 | 第8-11页 |
1.1.1 滇金丝猴种群的分布 | 第8页 |
1.1.2 滇金丝猴的社会结构 | 第8-9页 |
1.1.3 滇金丝猴对高寒高海拔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1.3.1 生态学 | 第9-10页 |
1.1.3.2 基因组学 | 第10页 |
1.1.4 灵长类对温度适应机制研究 | 第10-11页 |
1.1.5 灵长类热生理学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第2章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2.1 研究地点 | 第13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第13页 |
2.1.2 植被类型 | 第13页 |
2.1.3 气象条件 | 第13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第3章 滇金丝猴冷、热季节活动模式比较 | 第15-29页 |
3.1 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15-16页 |
3.1.1 行为数据收集 | 第15页 |
3.1.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15-16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16-26页 |
3.2.1 研究地环境温度 | 第16-18页 |
3.2.2 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 | 第18-20页 |
3.2.2.1 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 | 第18-19页 |
3.2.2.2 滇金丝猴日活动节律 | 第19-20页 |
3.2.3 不同性别─年龄组日活动节律 | 第20-26页 |
3.2.3.1 滇金丝猴冷、热季节不同时段活动时间分配 | 第22-23页 |
3.2.3.2 滇金丝猴冷、热季节不同性别─年龄组活动时间分配 | 第23-26页 |
3.3 讨论 | 第26-29页 |
3.3.1 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 | 第26-27页 |
3.3.2 滇金丝猴以及不同性别─年龄组日活动节律 | 第27页 |
3.3.3 冷、热季节滇金丝猴以及不同性别─年龄组活动时间分配 | 第27-29页 |
第4章 滇金丝猴热生理 | 第29-38页 |
4.1 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29-31页 |
4.2 滇金丝猴热生理研究结果 | 第31-36页 |
4.2.1 滇金丝猴部位平均温度 | 第31-32页 |
4.2.2 冷、热季节成年滇金丝猴背部与环境温度对比 | 第32-34页 |
4.2.3 滇金丝猴背部、腹部、头部热生理 | 第34-36页 |
4.3 讨论 | 第36-38页 |
4.3.1 滇金丝猴热季部位平均温度 | 第36-37页 |
4.3.2 冷、热季节成年滇金丝猴背部与环境温度对比 | 第37页 |
4.3.3 滇金丝猴背部、腹部、头部热生理 | 第37-38页 |
第5章 滇金丝猴的晒背行为 | 第38-42页 |
5.1 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38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38-40页 |
5.2.1 全年晒背行为的频率分布 | 第38-39页 |
5.2.2 冷季晒背时间的日分布 | 第39页 |
5.2.3 冷季晒背前后背部温度的变化 | 第39-40页 |
5.2.4 晒背方向 | 第40页 |
5.2.5 晒背姿势的调整 | 第40页 |
5.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6章 保护建议 | 第42-4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7.1 结论 | 第43页 |
7.2 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