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标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3 研究评论与展望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学习型城市基本理论 | 第23-33页 |
2.1 学习型城市发展概况 | 第23-26页 |
2.1.1 国际学习型城市发展状况 | 第23-24页 |
2.1.2 国内学习型城市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2.2 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 第26-28页 |
2.2.2 学习型社会理论 | 第28-29页 |
2.2.3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9-30页 |
2.2.4 学习型区域理论 | 第30页 |
2.3 学习型城市 | 第30-32页 |
2.3.1 学习型城市的概念 | 第30-31页 |
2.3.2 学习型城市的特征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44页 |
3.1 学习型城市的价值取向 | 第33-37页 |
3.1.1 价值取向的相关分析 | 第33-35页 |
3.1.2 指标体系价值取向的确定 | 第35-37页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38页 |
3.4 学习型城市指标的选取 | 第38-43页 |
3.4.1 学习资源 | 第39页 |
3.4.2 学习活力 | 第39-40页 |
3.4.3 学习保障 | 第40页 |
3.4.4 学习成效 | 第40-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学习型城市标准的构建 | 第44-52页 |
4.1 学习型城市标准的构建方法 | 第44-45页 |
4.2 指标重要性的确定 | 第45-46页 |
4.2.1 确定指标重要性的方法 | 第45-46页 |
4.2.2 指标重要性的确定过程 | 第46页 |
4.3 学习型城市分类 | 第46-50页 |
4.3.1 学习型城市 | 第47-48页 |
4.3.2 高度学习型城市 | 第48-50页 |
4.4 学习型城市评定方案 | 第50页 |
4.5 评价标准体系特点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学习型城市标准验证研究——以广州为例 | 第52-64页 |
5.1 广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基础 | 第52-54页 |
5.1.1 教育基础 | 第52-53页 |
5.1.2 经济基础 | 第53页 |
5.1.3 科技基础 | 第53页 |
5.1.4 文化基础 | 第53-54页 |
5.2 广州学习型城市指标数据采集 | 第54-58页 |
5.2.1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5.2.2 调查设计与样本描述 | 第55-57页 |
5.2.3 调查结果 | 第57-58页 |
5.3 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 第58-61页 |
5.3.1 广州市学习资源现状分析 | 第58-59页 |
5.3.2 广州市学习活力现状分析 | 第59页 |
5.3.3 广州市学习保障现状分析 | 第59-60页 |
5.3.4 广州市学习成效现状分析 | 第60-61页 |
5.4 对策与建议 | 第61-62页 |
5.5 学习型城市标准验证分析 | 第62-63页 |
5.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