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重载浇注机器人主体机构设计及运动特性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4-16页
1 绪论第16-26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6-20页
    1.2 机器人研究现状第20-25页
        1.2.1 工业机器人在铸造行业的应用第20-22页
        1.2.2 重载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第22-23页
        1.2.3 移动机器人的应用第23-24页
        1.2.4 并联机构在机器人方面的应用第24-25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5页
    1.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2 重载浇注机器人主体机构设计第26-42页
    2.1 机器人主体机构设计第26-32页
        2.1.1 主体机构设计的基本要求第26页
        2.1.2 行走机构选型第26-28页
        2.1.3 主体机构选型第28-32页
    2.2 基于TRIZ理论的重载浇注机器人的优化设计第32-35页
        2.2.1 TRIZ理论简介第32页
        2.2.2 物理矛盾简介第32-34页
        2.2.3 矛盾分析第34页
        2.2.4 优化设计方案第34-35页
    2.3 并联工作臂机型分析第35-40页
        2.3.1 混联桁架式可移动重载浇注机器人并联工作臂机型分析第35-37页
        2.3.2 混联式可移动重载浇注机器人并联工作臂机型分析第37-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3 主体机构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第42-54页
    3.1 有限元法简介第42-43页
        3.1.1 有限元法及其应用第42页
        3.1.2 有限元分析步骤第42-43页
        3.1.3 ANSYS Workbench简介第43页
    3.2 机器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3-48页
        3.2.1 模型的组成第43-44页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3.2.3 材料属性选择第45-46页
        3.2.4 网格划分第46页
        3.2.5 定义约束和边界条件第46-48页
    3.3 有限元分析结果第48-51页
    3.4 疲劳分析第51-53页
        3.4.1 并联工作臂疲劳类型第52页
        3.4.2 疲劳分析设置第52-53页
        3.4.3 疲劳分析结果第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主体机构运动特性分析第54-72页
    4.1 虚拟样机技术第54-55页
    4.2 并联工作臂瞬时运动特性分析第55-58页
        4.2.1 并联工作臂设计第55页
        4.2.2 并联工作臂描述第55-56页
        4.2.3 瞬时运动特性分析第56-57页
        4.2.4 机构自由度分析第57-58页
    4.3 并联工作臂运动学分析第58-61页
        4.3.1 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第58页
        4.3.2 ADAMS模型的建立第58-59页
        4.3.3 运动仿真及结果分析第59-61页
    4.4 位置分析第61-65页
        4.4.1 坐标系的建立第61-62页
        4.4.2 位置反解分析第62-64页
        4.4.3 位置正解分析第64-65页
    4.5 并联工作臂动力学分析第65-70页
        4.5.1 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第66页
        4.5.2 动平台动力学模型第66-68页
        4.5.3 驱动支链的动力学模型第68-69页
        4.5.4 并联工作臂动力学综合第69-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5 模拟试验台的研制与测试第72-82页
    5.1 试验台的设计第72-75页
        5.1.1 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案第72-73页
        5.1.2 浇包架的设计第73页
        5.1.3 振动台的设计第73-74页
        5.1.4 控制部分第74页
        5.1.5 工作原理第74-75页
        5.1.6 浇注过程分析第75页
    5.2 浇注过程模拟分析第75-77页
        5.2.1 试验浇包模型与模拟砂箱模型的建立第75-76页
        5.2.2 仿真试验与分析第76-77页
    5.3 实验室试验第77-80页
        5.3.1 试验条件第77-78页
        5.3.2 正交试验的因素选择第78-79页
        5.3.3 正交试验第79页
        5.3.4 结果分析第79-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页
    6.2 创新点第82-83页
    6.3 工作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90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FETR多关节重载机械臂MPD概念设计和结构分析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古代人物绘画图像分割关键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