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现状 | 第14-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1.1 养老保险 | 第14页 |
2.1.2 养老保险双轨制及并轨 | 第14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2.1 养老保险制度的类型划分 | 第14-15页 |
2.2.2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和趋势 | 第15-16页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3.1 养老保险运行模式研究 | 第16-17页 |
2.3.2 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 第17-18页 |
2.3.3 养老保险双轨制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第3章 养老保险发展历程及保定市发展现状 | 第20-29页 |
3.1 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3.1.1 分立模式初创时期(1949年——1957年) | 第20-21页 |
3.1.2 制度合并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 | 第21页 |
3.1.3 受挫与恢复时期(1966年——1992年) | 第21-22页 |
3.1.4 改革全面推进时期(1993年——至今) | 第22-23页 |
3.2 保定市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 第23-29页 |
3.2.1 实现与全省发展同步 | 第23-25页 |
3.2.2 资金筹集渠道逐步拓宽 | 第25-26页 |
3.2.3 养老保险待遇逐年提高 | 第26页 |
3.2.4 基金管理与监督更加合理、透明 | 第26-27页 |
3.2.5 管理服务水平与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 第27-28页 |
3.2.6 机构设置不断完善 | 第28-29页 |
第4章 保定市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差异及弊端 | 第29-37页 |
4.1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 | 第29-33页 |
4.1.1 计发办法不同 | 第29-32页 |
4.1.2 资金来源不同 | 第32页 |
4.1.3 管理体制不同 | 第32-33页 |
4.2 两套制度并存弊端凸显 | 第33-35页 |
4.2.2 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 | 第33-34页 |
4.2.3 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 | 第34页 |
4.2.4 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 | 第34页 |
4.2.5 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 第34-35页 |
4.3 推进养老保险并轨的难点和障碍 | 第35-37页 |
4.3.1 资金缺口严重 | 第35-36页 |
4.3.2 二元体制带来的心理障碍 | 第36页 |
4.3.3 保障层次不平衡 | 第36-37页 |
第5章 保定市实行养老保险并轨的必要性 | 第37-41页 |
5.1 养老保险并轨是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切入点 | 第37-38页 |
5.2 养老保险并轨是加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38-39页 |
5.3 养老保险并轨是建设“善美保定”的重要手段 | 第39页 |
5.4 养老保险并轨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大工程 | 第39-40页 |
5.5 养老保险并轨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 第40-41页 |
第6章 推进保定市养老保险并轨的对策建议 | 第41-47页 |
6.1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的原则 | 第41-42页 |
6.1.1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 第41页 |
6.1.2 权力与义务相对应 | 第41页 |
6.1.3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第41页 |
6.1.4 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 | 第41-42页 |
6.1.5 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 | 第42页 |
6.2 推进保定市养老保险并轨的对策建议 | 第42-47页 |
6.2.1 推动养老保险入市,提高保值增值能力 | 第42-43页 |
6.2.2 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 第43-44页 |
6.2.3 加强宣传教育,减小改革阻力 | 第44页 |
6.2.4 消除行业待遇差距,增强社会成员公平感 | 第44-45页 |
6.2.5 协调好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 | 第45-46页 |
6.2.6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