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1-43页 |
1.2.1 国外体育强国建设问题研究 | 第21-2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5-34页 |
1.2.3 文献研究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43-4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46-49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46-4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理论 | 第49-79页 |
2.1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 | 第49-54页 |
2.1.1 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折射出的体育理念 | 第49-51页 |
2.1.2 社会发展水平对体育思想的决定作用 | 第51-52页 |
2.1.3 体育思想发展对体育建设的反作用 | 第52-53页 |
2.1.4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规律 | 第53-54页 |
2.2 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的我国体育理论发展 | 第54-61页 |
2.2.1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理论起点 | 第55-56页 |
2.2.2 毛泽东对我国体育思想的奠基作用 | 第56-60页 |
2.2.3 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体育建设的指引 | 第60-61页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理论大发展时期 | 第61-66页 |
2.3.1 邓小平理论与我国新时代体育理论起步 | 第61-64页 |
2.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体育兴国”战略提出 | 第64-65页 |
2.3.3 “科学发展观”与“后奥运时代”体育思想 | 第65-66页 |
2.4 新时代习近平的“体育强国梦”思想 | 第66-73页 |
2.4.1 新时代“体育强国梦”提出的背景 | 第66-68页 |
2.4.2 习近平“体育强国梦”思想提出及内涵 | 第68-72页 |
2.4.3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展望 | 第72-73页 |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地位和意义 | 第73-79页 |
2.5.1 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地位 | 第73-76页 |
2.5.2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战略意义 | 第76-79页 |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内涵 | 第79-109页 |
3.1 “体育强国”概念的相关内容 | 第79-88页 |
3.1.1 “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 | 第79-83页 |
3.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概念辨析 | 第83-85页 |
3.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特征 | 第85-88页 |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理论内涵 | 第88-95页 |
3.2.1 “体育强国”建设以人为目的 | 第89-91页 |
3.2.2 “体育强国”建设以文化为载体 | 第91-94页 |
3.2.3 “体育强国”建设以科学为导向 | 第94-95页 |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定位 | 第95-102页 |
3.3.1 竞技体育映射中国体育制度优越性 | 第96-98页 |
3.3.2 群众体育促进全民健身新发展 | 第98-100页 |
3.3.3 体育产业格局推动体育社会化 | 第100-102页 |
3.4 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 第102-109页 |
3.4.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 第102-105页 |
3.4.2 中华体育精神与民族发展 | 第105-107页 |
3.4.3 中华体育精神与世界体育发展 | 第107-109页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109-125页 |
4.1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09-114页 |
4.1.1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 第109-111页 |
4.1.2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111-113页 |
4.1.3 “体育强国”评价体系的内容 | 第113-114页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 第114-119页 |
4.2.1 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 | 第115-116页 |
4.2.2 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 | 第116-117页 |
4.2.3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117-119页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困境 | 第119-125页 |
4.3.1 中国特色体育话语体系缺失 | 第119-120页 |
4.3.2 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 | 第120-122页 |
4.3.3 中华体育精神的国际影响力不足 | 第122-125页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25-151页 |
5.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模式 | 第125-130页 |
5.1.1 确立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理念 | 第125-129页 |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模式 | 第129-130页 |
5.2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新格局 | 第130-138页 |
5.2.1 战略思路:构建小政府、强社团、大社会的新格局 | 第131-132页 |
5.2.2 战略重点——构建好三个关键领域的新格局 | 第132-138页 |
5.3 策略层面:补足不同板块发展短板 | 第138-147页 |
5.3.1 着力解决竞技体育规模、结构、效益的不均衡 | 第138-140页 |
5.3.2 着力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140-142页 |
5.3.3 以体育科技创新提升体育产业质量 | 第142-144页 |
5.3.4 着力提升体育强国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 第144-145页 |
5.3.5 着力提升体育的民族主体性和国际话语权 | 第145-147页 |
5.4 精神层面:提高体育工作者的政治站位和精神境界 | 第147-151页 |
5.4.1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 第147-149页 |
5.4.2 弘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 第149-150页 |
5.4.3 强化体育工作者的改革意识与求实精神 | 第150-151页 |
结论 | 第151-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7页 |
博士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