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创业认识差异性及其创业行为的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5 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30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18-26页 |
| 2.1.1 创新创业 | 第18-21页 |
| 2.1.2 创业教育 | 第21-23页 |
| 2.1.3 社会创业 | 第23-26页 |
| 2.2 相关理论 | 第26-30页 |
| 2.2.1 心理契约理论 | 第26-27页 |
| 2.2.2 赋权理论 | 第27-28页 |
| 2.2.3 生命历程理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30-35页 |
| 3.1 研究路径 | 第30页 |
| 3.2 相关综述 | 第30-35页 |
| 3.2.1 社会创业的形成因素 | 第30-32页 |
| 3.2.2 社会创业的发展因素 | 第32-33页 |
| 3.2.3 社会创业的决策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5-49页 |
| 4.1 研究一 | 第35-40页 |
| 4.1.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 4.1.2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 4.1.3 研究结果 | 第35-40页 |
| 4.2 研究二 | 第40-44页 |
| 4.2.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 4.2.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4.2.3 研究结果 | 第41-44页 |
| 4.3. 研究三 | 第44-49页 |
| 4.3.1 实验一 | 第44-46页 |
| 4.3.2 实验二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讨论及结论 | 第49-54页 |
| 5.1 讨论 | 第49-52页 |
| 5.1.1 研究一对社会创业教育的启示 | 第49-50页 |
| 5.1.2 研究二对社会创业教育的启示 | 第50-52页 |
| 5.1.3 研究三对社会创业教育的启示 | 第52页 |
| 5.2 结论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问题与对策 | 第54-60页 |
| 6.1 问题一及对策 | 第54-55页 |
| 6.1.1 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 第54页 |
| 6.1.2 对策 | 第54-55页 |
| 6.2 问题二及对策 | 第55-57页 |
| 6.2.1 工作量大,无暇顾及 | 第55页 |
| 6.2.2 对策 | 第55-57页 |
| 6.3 问题三及对策 | 第57-58页 |
| 6.3.1 缺乏创业经验,纸上谈兵 | 第57页 |
| 6.3.2 对策 | 第57-58页 |
| 6.4 问题四及对策 | 第58-60页 |
| 6.4.1 未充分挖掘教育资源 | 第58页 |
| 6.4.2 对策 | 第58-60页 |
| 第七章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附录 | 第67-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