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第9-10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2-29页 |
2.1 交互记忆系统相关研究 | 第12-17页 |
2.1.1 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1.2 交互记忆系统的结构与测量 | 第13-14页 |
2.1.3 交互记忆系统与其相似概念 | 第14-15页 |
2.1.4 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2.2 团队断裂带相关研究 | 第17-23页 |
2.2.1 团队断裂带的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2 团队断裂带的测量 | 第19-20页 |
2.2.3 团队断裂带与其相似概念 | 第20-21页 |
2.2.4 团队断裂带的影响效应 | 第21-22页 |
2.2.5 团队断裂带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2.3 团队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2.3.1 团队社会网络的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3.2 团队社会网络结构的测量 | 第24-25页 |
2.3.3 团队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5-26页 |
2.3.4 团队社会网络的影响效应研究 | 第26-27页 |
2.4 文献研究评述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29-34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3.1.1 研发项目团队 | 第29页 |
3.1.2 交互记忆系统 | 第29-30页 |
3.1.3 团队断裂带 | 第30页 |
3.1.4 三元传递结构 | 第30页 |
3.2 概念模型 | 第30-31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31-34页 |
3.3.1 团队断裂带与交互记忆系统 | 第31-32页 |
3.3.2 断裂带与三元传递结构 | 第32页 |
3.3.3 三元传递结构与交互记忆系统 | 第32-33页 |
3.3.4 三元传递结构的中介作用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预调研 | 第34-42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34-35页 |
4.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 第34页 |
4.1.2 共同方法偏差的处理 | 第34-35页 |
4.2 变量测量 | 第35-37页 |
4.2.1 交互记忆系统的测量 | 第35页 |
4.2.2 团队断裂带的测量 | 第35-37页 |
4.2.3 三元传递结构的测量 | 第37页 |
4.2.4 控制变量 | 第37页 |
4.3 预调研及信效度检验 | 第37-42页 |
4.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7-38页 |
4.3.2 预调研信效度分析结果 | 第38-41页 |
4.3.3 预调研总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正式调研与结果分析 | 第42-57页 |
5.1 正式调研及数据质量检验 | 第42-50页 |
5.1.1 研究样本及调查程序 | 第42-43页 |
5.1.2 样本特征描述 | 第43页 |
5.1.3 问卷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43-44页 |
5.1.4 问卷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44-48页 |
5.1.5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8-49页 |
5.1.6 变量聚合性检验 | 第49-50页 |
5.2 方差齐性检验 | 第50-53页 |
5.2.1 性别异质性 | 第50页 |
5.2.2 婚姻状况异质性 | 第50-51页 |
5.2.3 岗位类别异质性 | 第51页 |
5.2.4 平均服务年限 | 第51-52页 |
5.2.5 平均学历 | 第52-51页 |
5.2.6 平均行业经验 | 第51-52页 |
5.2.7 平均年龄 | 第52-53页 |
5.3 模型假设检验 | 第53-55页 |
5.3.1 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5.3.2 假设验证 | 第54-55页 |
5.4 结果说明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57-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2 研究贡献 | 第58-59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附录一:团队断裂带对交互记忆系统影响机制的调查问卷 | 第74-78页 |
附录二:团队断裂带FLS值计算方法 | 第78-82页 |
附录三:三元传递结构数量计算方法 | 第82-84页 |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