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第2章 马克思人的社会性本质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1-17页 |
2.1 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批判 | 第11-14页 |
2.1.1 孤立的人 | 第11-13页 |
2.1.2 需要的体系 | 第13-14页 |
2.2 对费尔巴哈“感性活动”的批判 | 第14-17页 |
2.2.1 自然的人 | 第14-15页 |
2.2.2 感性的体系 | 第15-17页 |
第3章 马克思人的社会性本质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7-24页 |
3.1 劳动是人的社会性的个体性表现 | 第17-19页 |
3.1.1 异化——人与社会的分离 | 第17-18页 |
3.1.2 对象化——人与社会的统一 | 第18-19页 |
3.2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社会性的逻辑起点 | 第19-21页 |
3.2.1 生产与人的关系 | 第19-20页 |
3.2.2 生产与社会的关系 | 第20-21页 |
3.3 实践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 | 第21-24页 |
3.3.1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 第21-22页 |
3.3.2 实践作为社会的表现方式 | 第22-24页 |
第4章 马克思人的社会性本质思想的理论地位 | 第24-30页 |
4.1 人的社会性本质思想是马克思自然观的解释原则 | 第24-25页 |
4.2 人的社会性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性观的核心观念 | 第25-27页 |
4.3 人的社会性本质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