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9-10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0-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制度理论 | 第15-16页 |
2.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16-17页 |
2.2.1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16-17页 |
2.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17页 |
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7-18页 |
2.4 进入模式的单一阶段论与两阶段论 | 第18-19页 |
2.4.1 进入模式的单一阶段论 | 第18页 |
2.4.2 进入模式的两阶段论 | 第18-19页 |
2.5 制度距离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2.5.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5.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5.3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23-25页 |
第3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3.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第25-30页 |
3.1.1 预备阶段(1949年—1978年) | 第25-26页 |
3.1.2 起步探索阶段(1979年—1991年) | 第26-27页 |
3.1.3 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1999年) | 第27-28页 |
3.1.4 学习调整阶段(2000年—2007年) | 第28-29页 |
3.1.5 稳定增长阶段(2008年—至今) | 第29-30页 |
3.2 中国企业OFDI的投资主体分析 | 第30-32页 |
3.3 中国企业OFDI的进入模式分析 | 第32-36页 |
3.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基本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3.2 中国企业绿地投资基本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3.3.3 中国企业OFDI进入模式现状比较 | 第34-36页 |
3.4 中国企业OFDI的投资区位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第4章 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OFDI进入模式选择影响分析和理论假设 | 第37-42页 |
4.1 正式制度距离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1 对分支机构建立方式的影响 | 第37页 |
4.1.2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 非正式制度距离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1 对分支机构建立方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2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 东道国经验的调节作用 | 第40页 |
4.4 理论模型 | 第40-42页 |
第5章 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OFDI进入模式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55页 |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 第42页 |
5.2 变量划分 | 第42-47页 |
5.2.1 因变量 | 第42-43页 |
5.2.2 自变量 | 第43-45页 |
5.2.3 调节变量 | 第45页 |
5.2.4 控制变量 | 第45-47页 |
5.3 制度距离对企业OFDI进入模式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55页 |
5.3.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5.3.2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48-49页 |
5.3.3 制度距离对进入模式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5.3.4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建立方式的Logistic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5.3.5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股权结构的Logistic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5.3.6 检验结论 | 第54-5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6-58页 |
6.2.1 制度距离方面 | 第56-57页 |
6.2.2 东道国经验方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