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戒毒人员元刻板印象的特点及其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8-10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2 文献综述第10-17页
    2.1 元刻板印象概述第10-12页
        2.1.1 元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特征第10-11页
        2.1.2 元刻板印象的激活第11页
        2.1.3 元刻板印象的研究趋势第11-12页
    2.2 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入第12-13页
    2.3 元刻板印象与社会融入的关系第13-17页
        2.3.1 元刻板印象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第13-14页
        2.3.2 自尊在元刻板印象与社会融入之间的调节作用第14-15页
        2.3.3 群体可渗透性在元刻板印象的操纵与社会融入间的调节作用第15-17页
3 研究设计第17-19页
    3.1 研究目的第17页
    3.2 研究对象第17页
    3.3 研究假设第17-18页
    3.4 研究流程第18-19页
4 研究一 戒毒人员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及性质第19-36页
    4.1 研究目的第19页
    4.2 研究问题第19页
    4.3 研究方法第19-22页
        4.3.1 抽样方法与研究对象第19-20页
        4.3.2 设计访谈提纲第20页
        4.3.3 进入现场收集资料第20-21页
        4.3.4 整理与分析资料及成文方式第21-2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22-34页
        4.4.1 戒毒人员与普通人群的关系第22-23页
        4.4.2 元刻板印象的来源第23-24页
        4.4.3 元刻板印象的内容第24-31页
        4.4.4 元刻板印象的影响第31-32页
        4.4.5 元刻板印象的变化第32-33页
        4.4.6 元刻板印象的性质第33页
        4.4.7 工作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重要性第33-34页
    4.5 对访谈研究结果的检验第34-36页
5 研究二 戒毒人员消极元刻板印象与社会融入的关系及自尊的调节作用第36-44页
    5.1 研究目的第36页
    5.2 研究方法第36-37页
        5.2.1 研究对象第36页
        5.2.2 研究工具第36-37页
        5.2.3 研究程序第37页
    5.3 数据分析与结果第37-42页
        5.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第37页
        5.3.2 各个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第37-38页
        5.3.3 吸毒时间对戒毒人员的影响分析第38-40页
        5.3.4 自尊的调节作用检验第40-42页
    5.4 讨论第42-44页
6 研究三 元刻板印象的改变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及群体可渗透性的调节作用第44-50页
    6.1 研究目的第44页
    6.2 研究方法第44-45页
        6.2.1 研究对象第44页
        6.2.2 研究工具第44页
        6.2.3 研究程序第44-45页
    6.3 研究结果第45-49页
        6.3.1 预分析第45-46页
        6.3.2 操作检查第46页
        6.3.3 元刻板印象的改变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第46-47页
        6.3.4 群体可渗透性的调节作用检验第47-49页
    6.4 讨论第49-50页
7 总讨论第50-55页
    7.1 戒毒人员元刻板印象的特点第50-51页
    7.2 元刻板印象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及自尊的调节作用第51-52页
        7.2.1 吸毒时间对戒毒人员的影响第51页
        7.2.2 消极元刻板印象与社会融入的关系第51-52页
        7.2.3 自尊的调节作用第52页
    7.3 元刻板印象的改变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及群体可渗透性的调节作用第52-54页
        7.3.1 元刻板印象的改变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第53页
        7.3.2 群体可渗透性的调节作用第53-54页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54页
    7.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4-55页
8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附录第61-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员工职业非工作取向对离职意愿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下一篇:新生代员工主动性人格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工作重塑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