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树木学论文

祁连山树木形成层活动及年内径向生长动态监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9页
    1.2 树木形成层活动及径向生长监测研究进展第19-26页
        1.2.1 监测方法第20-21页
        1.2.2 树木形成层活动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第21-24页
        1.2.3 影响形成层活动的非气候因素第24-25页
        1.2.4 树木生长的生物化学过程第25-26页
        1.2.5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形成层活动趋势预估第26页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6-27页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7-29页
        1.4.1 研究目标第27页
        1.4.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3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第29-4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9-34页
        2.1.1 地理位置第29页
        2.1.2 地质与地貌第29页
        2.1.3 气候特征第29-31页
        2.1.4 土壤及植被特征第31-34页
    2.2 研究方法第34-44页
        2.2.1 监测点设置第34-35页
        2.2.2 气象数据的获取第35页
        2.2.3 微树芯采集第35-37页
        2.2.4 微树芯石蜡切片制作第37-39页
        2.2.5 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分化的判断第39-40页
        2.2.6 数据处理第40-44页
第三章 祁连圆柏形成层活动及径向生长多年监测研究第44-62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44-46页
    3.2 研究区微气候第46-47页
    3.3 祁连圆柏形成层物候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第47-52页
    3.4 形成层开始活动的温度阈值第52-53页
    3.5 木质部细胞总量和生长速率及其与气候的响应关系第53-58页
    3.6 伪轮的发生及其可能的机制第58-61页
    3.7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祁连圆柏形成层活动的空间变化第62-88页
    4.1 不同海拔梯度祁连圆柏形成层活动监测第62-75页
        4.1.1 样点概况及研究区气候第62-66页
        4.1.2 形成层物候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第66-72页
        4.1.3 木质部分化各阶段持续时间与木质部细胞产量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第72-75页
    4.2 祁连山不同区域祁连圆柏形成层活动监测第75-87页
        4.2.1 监测样点概况及气候第75-78页
        4.2.2 不同区域形成层物候及其与气候的响应关系第78-82页
        4.2.3 木质部细胞产量和生长速率第82-86页
        4.2.4 祁连圆柏的径向生长策略第86页
        4.2.5 径向生长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第86-87页
    4.3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祁连山东部不同树种形成层活动监测研究第88-101页
    5.1 监测点概况及气象数据第89-92页
        5.1.1 样点概况第89-90页
        5.1.2 样点气候第90-92页
    5.2 不同树种的形成层物候第92-96页
        5.2.1 微树芯法监测的2012-2013年形成层物候第92-94页
        5.2.2 径向生长测量仪估算的2013-2015年形成层物候第94-96页
    5.3 不同树种形成层物候与气候的响应关系第96-98页
    5.4 不同树种年内径向生长及其与气候的响应第98-100页
    5.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祁连圆柏径向生长模拟及年内径向生长过程探讨第101-115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7页
        6.1.1 树轮采样点概况第101-102页
        6.1.2 树轮年表建立第102-104页
        6.1.3 气象数据第104页
        6.1.4 树轮气候的响应第104-105页
        6.1.5 VS模型第105-107页
    6.2 不同区域树轮-气候响应第107-109页
    6.3 VS模型模拟过程分析第109-112页
    6.4 祁连圆柏树木生长与气候响应的生理过程探讨第112-113页
    6.5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18页
    7.1 主要结论第115-116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1页
作者简历第131-132页
    学习经历第131页
    获奖情况第131页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第131-132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32-134页
    发表学术论文第132页
    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果实易撕皮基因EP(Easy Peeling)的遗传定位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黄酮类与苦参碱类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其在藏药中的高效识别及分离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