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5-17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分析 | 第17-30页 |
2.1 出口信保融资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2.1.1 出口信用保险定义 | 第17-18页 |
2.1.2 出口信保融资的业务结构 | 第18-20页 |
2.2 出口信保融资涉及出口商的风险点分析 | 第20-22页 |
2.2.1 出口商的恶意违约风险分析 | 第20-21页 |
2.2.2 出口商的履约风险分析 | 第21页 |
2.2.3 出口商可能出现的其他风险 | 第21-22页 |
2.3 出口信保融资涉及进口商的风险点分析 | 第22-24页 |
2.3.1 进口商所在国家的国别风险 | 第22-23页 |
2.3.2 进口商的履约风险 | 第23页 |
2.3.3 进口商的欺诈风险 | 第23-24页 |
2.4 出口信保融资涉及经办银行的风险分析 | 第24-26页 |
2.4.1 经办银行的操作风险分析 | 第24-25页 |
2.4.2 经办银行的贷后管理风险分析 | 第25-26页 |
2.5 出口信保融资涉及进口商合作银行的风险分析 | 第26-27页 |
2.6 出口信保融资涉及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析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I银行成都分行出口信保融资推进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8页 |
3.1 I银行成都分行出口信保融资办理现状 | 第30-31页 |
3.2 I银行成都分行出口信保融资推进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31-37页 |
3.2.1 信贷人员从业素质不足 | 第31-32页 |
3.2.2 贷前阶段业务背景调查不够 | 第32-34页 |
3.2.3 贷中审查流于形式 | 第34-36页 |
3.2.4 贷后跟踪不到位 | 第36-37页 |
3.2.5 大数据的运用不够 | 第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I银行成都分行推进出口信保融资的风险对策 | 第38-53页 |
4.1 风险对策分类 | 第38-39页 |
4.2 高度重视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 第39-41页 |
4.3 提高贷前阶段的风险识别 | 第41-44页 |
4.3.1 提高对出口商恶意违约的识别 | 第41-43页 |
4.3.2 提高对进口商国别和履约风险的识别 | 第43-44页 |
4.3.3 提高对中信保的风险识别 | 第44页 |
4.4 加强贷中阶段的风险审查 | 第44-47页 |
4.4.1 加强对出口商的履约风险审查 | 第45页 |
4.4.2 加强对进口商的欺诈风险审查 | 第45-46页 |
4.4.3 加强对中信保的风险审查 | 第46-47页 |
4.5 做好贷后阶段的风险监测 | 第47-48页 |
4.5.1 做好对出口商的经营异常风险监测 | 第47页 |
4.5.2 做好对进口商的风险监测 | 第47-48页 |
4.5.3 做好对中信保的风险监测 | 第48页 |
4.6 丰富风险控制手段,提高对大数据的运用 | 第48-49页 |
4.7 建立业务办理的打分体系 | 第49-52页 |
4.7.1 打分体系的设计 | 第49-51页 |
4.7.2 打分体系的结论 | 第51页 |
4.7.3 案例应用 | 第51-5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4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