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问题提出的立足点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12页 |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13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12页 |
1.4.2 主要不足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及词源研究 | 第14-24页 |
2.1 关于保险基础理论的研究 | 第14-16页 |
2.1.1 保险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 | 第14-15页 |
2.1.2 关于保险本质和属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2.2 英文语境中关于互助共济的研究 | 第16-20页 |
2.2.1 风险共担或风险集合(Risk Pooling) | 第16-17页 |
2.2.2 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 | 第17页 |
2.2.3 风险分散(Risk Sharing) | 第17-19页 |
2.2.4 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风险分散(Risk Sharing)、风险共担(Risk Pooling)的区别与联系 | 第19-20页 |
2.3 中文语境中关于互助共济的研究 | 第20-22页 |
2.3.1 互助共济作为一种民间道德精神及其自发组织的研究 | 第20-21页 |
2.3.2 互助共济作为具有保险内涵的保障制度安排的研究 | 第21-22页 |
2.3.3 互助共济作为社会保险本质属性的研究 | 第22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2-24页 |
3 社会养老保险互助共济属性的概念诠释及其量化方法 | 第24-34页 |
3.1 社会养老保险互助共济属性的概念诠释 | 第24-25页 |
3.2 同代自养模式假设下的社会养老保险互助共济属性量化方法 | 第25-29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26页 |
3.2.2 系数计算 | 第26-29页 |
3.3 计算范例(以六普数据计算为例) | 第29-34页 |
4 互助共济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34-42页 |
4.1 敏感性分析一:同一平均预期寿命下的死亡规律变化 | 第34-38页 |
4.2 敏感性分析二:不同一平均预期寿命下的死亡规律变化 | 第38-39页 |
4.3 敏感性分析三:利率(贴现率)变化 | 第39-42页 |
5 基于普查数据的生命表制作及其互助共济系数结果 | 第42-50页 |
5.1 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模拟社会养老保险生命表的原因 | 第42页 |
5.2 普查数据(四普、五普、六普)的调整及其国民生命表的制作 | 第42-47页 |
5.2.1 普查数据(四普、五普、六普)的调整 | 第42-45页 |
5.2.2 普查数据(四普、五普、六普)的国民生命表制作 | 第45-47页 |
5.3 基于四普、五普、六普数据的互助共济系数结果 | 第47-50页 |
6 研究小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