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研究内容 | 第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3、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概念与理论介绍 | 第14-19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14-16页 |
1、乡镇干部 | 第14-15页 |
2、为官不为 | 第15-16页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1、制度 | 第16-17页 |
2、激励理论 | 第17页 |
3、绩效管理理论 | 第17-19页 |
二、江西省H市乡镇干部“为官不为”现状 | 第19-33页 |
(一)江西省H市乡镇干部队伍简介及问卷调查情况 | 第19-27页 |
1、江西省H市乡镇干部队伍简介 | 第19-21页 |
2、江西省H市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 第21-22页 |
3、江西省H市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及分析 | 第22-27页 |
(二)江西省H市乡镇干部“为官不为”表现 | 第27-30页 |
1、能力不足——“不善为” | 第27-28页 |
2、缺乏担当——“不敢为” | 第28-29页 |
3、动力不足——“不想为” | 第29-30页 |
(三)乡镇干部“为官不为”的特点 | 第30-33页 |
1、表现存在客观性 | 第30-31页 |
2、成本具有低廉性 | 第31页 |
3、心理具有消极性 | 第31-33页 |
三、乡镇干部“为官不为”的原因 | 第33-39页 |
(一)主观因素 | 第33-36页 |
1、理论水平偏低 | 第33-34页 |
2、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 | 第34-35页 |
3、权力观、利益观扭曲 | 第35-36页 |
(二)客观因素 | 第36-39页 |
1、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 第36-37页 |
2、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3、乡镇干部职权范围不清晰 | 第38-39页 |
四、治理乡镇干部“为官不为”的重要性 | 第39-41页 |
(一)有利于乡镇基层组织建设 | 第39页 |
(二)有利于提高乡镇干部的行政能力 | 第39-40页 |
(三)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第40页 |
(四)有利于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第40-41页 |
五、治理乡镇干部“为官不为”的对策 | 第41-49页 |
(一)加强乡镇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 第41-43页 |
1、提高乡镇干部理论水平 | 第41页 |
2、提高乡镇干部思想境界 | 第41-42页 |
3、提高乡镇干部行政能力 | 第42-43页 |
(二)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 第43-47页 |
1、健全乡镇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 第43-44页 |
2、健全乡镇干部选拔机制 | 第44-46页 |
3、健全乡镇干部监督机制 | 第46页 |
4、健全乡镇干部问责机制 | 第46-47页 |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 第47-49页 |
1、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第47页 |
2、严肃乡镇干部队伍政治生活 | 第47-48页 |
3、发展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 | 第48页 |
4、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8页 |
(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
(二)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