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文献研究评析 | 第16-17页 |
1.3 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1.3.1 共青团基层组织 | 第17页 |
1.3.2 社会治理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写作框架 | 第20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2页 |
第2章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22-36页 |
2.1 法团主义视角下的共青团特性分析 | 第22-25页 |
2.1.1 作为群团组织的共青团 | 第22-23页 |
2.1.2 法团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23-24页 |
2.1.3 共青团协调国家与青年群体关系的法团主义特性 | 第24-25页 |
2.2 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共青团功能定位 | 第25-29页 |
2.2.1 协同治理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第25-27页 |
2.2.2 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7页 |
2.2.3 共青团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中的优势功能 | 第27-29页 |
2.3 社会治理创新与共青团的参与空间 | 第29-36页 |
2.3.1 当代中国的治理转型与社会治理创新制度架构 | 第29-32页 |
2.3.2 共青团分析框架:法团主义与协同治理的理论整合 | 第32-34页 |
2.3.3 共青团在社会治理创新整体格局中的参与空间 | 第34-36页 |
第3章 1949年以来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传统路径 | 第36-45页 |
3.1 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基本功能的历史演变 | 第36-39页 |
3.1.1 计划经济时期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功能 | 第36-38页 |
3.1.2 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完善 | 第38-39页 |
3.2 共青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变革轨迹 | 第39-41页 |
3.2.1 计划经济时期对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认识 | 第39-40页 |
3.2.2 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探索 | 第40-41页 |
3.3 共青团基层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转型 | 第41-45页 |
3.3.1 计划经济时期共青团基层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路径…… | 第41-42页 |
3.3.2 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基层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转型…… | 第42-45页 |
第4章 群团改革与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创新的现实背景 | 第45-54页 |
4.1 青年群体对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创新的现实需求 | 第45-46页 |
4.1.1 当下青年群体的多维变化和面临的考验 | 第45-46页 |
4.1.2 青年群体变化对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提出新期待… | 第46页 |
4.2 共青团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的内在需要 | 第46-49页 |
4.2.1 共青团自身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 第46-47页 |
4.2.2 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创新为共青团增强组织活力提供新机遇… | 第47-49页 |
4.3 群团改革对共青团回归群团职能的基本要求 | 第49-54页 |
4.3.1 群团改革的时代背景 | 第49-50页 |
4.3.2 共青团改革的主要目标 | 第50-54页 |
第5章 T镇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考察 | 第54-66页 |
5.1 T镇共青团调研情况分析 | 第54-59页 |
5.1.1 T镇共青团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5.1.2 调研基本情况 | 第55-57页 |
5.1.3 调研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2 T镇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路径问题 | 第59-61页 |
5.2.1 在协调国家与青年群体关系上难以体现中介地位 | 第59-60页 |
5.2.2 缺乏联系和凝聚青年的平台和载体 | 第60页 |
5.2.3 难以精准表达和维护青年群体权益 | 第60-61页 |
5.2.4 缺乏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化工作体系支撑 | 第61页 |
5.3 成因分析 | 第61-66页 |
5.3.1 在多元主体治理格局中定位不清导致行动方向模糊 | 第61-62页 |
5.3.2 过度的依附性导致法团功能失衡 | 第62-63页 |
5.3.3 工作方式陈旧导致难以回应青年群体多样化需求 | 第63-64页 |
5.3.4 过度的行政化导致组织缺乏创新活力 | 第64-66页 |
第6章 共青团基层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创新的基本框架 | 第66-75页 |
6.1 共青团基层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事务类型 | 第66-68页 |
6.1.1 社会治理类 | 第66-67页 |
6.1.2 公共服务类 | 第67-68页 |
6.1.3 利益协调类 | 第68页 |
6.2 不同时代背景的路径选择比较 | 第68-72页 |
6.2.1 传统路径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 | 第68-70页 |
6.2.2 新形势下路径选择的四个支撑维度 | 第70-72页 |
6.3 共青团基层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创新选择基本取向 | 第72-75页 |
6.3.1 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自身体系建设 | 第72页 |
6.3.2 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 | 第72-73页 |
6.3.3 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 | 第73页 |
6.3.4 扮演好青年群体权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 | 第73-75页 |
第7章 共青团基层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创新选择 | 第75-85页 |
7.1 建设充满活力、纵横交织的共青团基层组织体系 | 第75-77页 |
7.1.1 建设“网上共青团”,加强流动团员管理 | 第75-76页 |
7.1.2 深化资源整合和力量配备,增强共青团基层组织“节点”功能 | 第76-77页 |
7.1.3 创新新兴领域团建工作,扩大共青团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 第77页 |
7.2 当好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 | 第77-79页 |
7.2.1 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党团共建工作机制 | 第77-78页 |
7.2.2 做好“上情下达”,深入宣传贯彻党委和政府的意图决策…… | 第78-79页 |
7.2.3 做好“下情上达”,及时倾听反馈社区青年群体的意愿诉求… | 第79页 |
7.3 建设兼顾凝聚与引领功能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 第79-82页 |
7.3.1 为青年类社会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 第79-80页 |
7.3.2 完善共青团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 | 第80-81页 |
7.3.3 增强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 第81-82页 |
7.4 健全青年群体权益表达和维护的工作体系 | 第82-85页 |
7.4.1 畅通青年民主参与和权益表达的渠道 | 第82页 |
7.4.2 抓实面向青年群体的普法教育基础性工作 | 第82-83页 |
7.4.3 关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附录一 | 第86-91页 |
附录二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