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矿用车前独立悬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4-15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矿用车悬架和转向梯形设计及优化第16-31页
    2.1 前悬架主要参数设计第16-23页
        2.1.1 前悬架选型第16页
        2.1.2 导向机构硬点计算第16-19页
        2.1.3 油气弹簧特性第19-23页
    2.2 转向梯形设计第23-28页
        2.2.1 转向桥选型第24-25页
        2.2.2 转向梯形断开点确定第25页
        2.2.3 理想转向轮转角关系第25-26页
        2.2.4 实际内外轮转角关系第26-28页
    2.3 转向梯形优化设计第28-30页
        2.3.1 目标函数确定第28-29页
        2.3.2 约束条件确定第29页
        2.3.3 优化结果及分析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矿用车悬架转向系统运动学仿真及优化第31-41页
    3.1 平行同向轮跳仿真第31-33页
        3.1.1 建立仿真模型第31-32页
        3.1.2 同向轮跳仿真第32-33页
        3.1.3 仿真结果分析第33页
    3.2 悬架转向系统优化第33-37页
        3.2.1 建立设计变量第34页
        3.2.2 建立设计目标及结果第34-35页
        3.2.3 优化后轮跳仿真第35-37页
    3.3 反向轮跳仿真第37-39页
        3.3.1 参数设定及仿真第37-38页
        3.3.2 仿真结果分析第38-39页
    3.4 虚拟转向仿真第39-40页
        3.4.1 参数设定及仿真第39-40页
        3.4.2 仿真结果分析第40页
    3.5 前桥三维建模第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矿用车前悬架动力学仿真第41-55页
    4.1 汽车路面输入模型第41-44页
        4.1.1 路面输入频域模型第41-42页
        4.1.2 路面输入时域模型第42-43页
        4.1.3 不同等级路面仿真模型第43-44页
    4.2 1/4 车辆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第44-50页
        4.2.1 悬架动力学建模第44-46页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6-47页
        4.2.3 油气弹簧非线性仿真第47-50页
    4.3 悬架频域特性仿真第50-54页
        4.3.1 悬架数学模型第50-52页
        4.3.2 频域特性仿真第52-54页
        4.3.3 频域特性分析第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矿用车前悬架有限元分析第55-67页
    5.1 零部件静力学分析第55-58页
        5.1.1 转向节受力分析第55-56页
        5.1.2 下摆臂受力分析第56-58页
    5.2 零部件结构静力学分析第58-62页
        5.2.1 转向节强度刚度分析第58-60页
        5.2.2 下摆臂强度刚度分析第60-62页
    5.3 零部件模态分析第62-66页
        5.3.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第62-63页
        5.3.2 转向节模态分析第63-64页
        5.3.3 下摆臂模态分析第64-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矿用车整车平顺性仿真验证第67-77页
    6.1 整车动力学建模第67-71页
        6.1.1 后悬架子系统建模第68-69页
        6.1.2 动力传动子系统建模第69页
        6.1.3 车身子系统建模第69页
        6.1.4 车轮子系统建模第69-70页
        6.1.5 平顺性振动试验台第70-71页
    6.2 随机不平路面激励试验第71-73页
        6.2.1 左右轮辙路面生成第71-72页
        6.2.2 试验条件设置第72页
        6.2.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2-73页
    6.3 三角凸块脉冲激励试验第73-76页
        6.3.1 三角凸块路面生成第73-74页
        6.3.2 试验条件设置第74页
        6.3.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4-76页
    6.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辆—行人事故中风挡玻璃裂纹破损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含电机绕组的电动汽车Z源一体化充电机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