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4页 |
1.3.2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5.2 实际意义 | 第16-17页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6.1 创新点 | 第17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公共危机的内涵和特征 | 第18-19页 |
2.1.2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 第19页 |
2.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2.1 单纯抢险仓促应对阶段 | 第19-20页 |
2.2.2 有限监测和条块管理阶段 | 第20页 |
2.2.3 危机全过程综合管理起步阶段 | 第20页 |
2.3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 第20-21页 |
2.3.1 初步形成全国应急预案机制 | 第20-21页 |
2.3.2 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 | 第21页 |
2.3.3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 第21页 |
2.4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2.4.1 法制建设滞后 | 第21-22页 |
2.4.2 危机预警体系不完善 | 第22页 |
2.4.3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政府与民众沟通有障碍 | 第22页 |
2.4.4 危机处置中社会动员不力,社会参与力度不够 | 第22-23页 |
2.4.5 危机善后薄弱 | 第23页 |
2.5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管理的典型性分析 | 第23-24页 |
2.5.1 危机预警体系作为可靠后盾 | 第23页 |
2.5.2 信息沟通作为有效渠道 | 第23-24页 |
2.5.3 社会动员作为有力保障 | 第24页 |
2.5.4 危机善后作为灾后支柱 | 第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管理的案例描述 | 第25-32页 |
3.1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灾情危机情况概述 | 第25页 |
3.2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25-27页 |
3.2.1 及时性原则 | 第26页 |
3.2.2 果断决策原则 | 第26页 |
3.2.3 及时沟通原则 | 第26页 |
3.2.4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6-27页 |
3.3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管理的具体举措 | 第27-31页 |
3.3.1 危机管理总体概述 | 第27页 |
3.3.2 分工协作、共同应对 | 第27-28页 |
3.3.3 危机预警 | 第28-29页 |
3.3.4 危机处置 | 第29-30页 |
3.3.5 危机善后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管理的预警分析 | 第32-35页 |
4.1 传统危机管理中危机预警的不足之处 | 第32页 |
4.2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预警的成功之处 | 第32-33页 |
4.3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预警的缺点 | 第33-34页 |
4.4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预警的启示 | 第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管理的处置分析 | 第35-39页 |
5.1 信息沟通 | 第35-37页 |
5.1.1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危机管理信息沟通的情况 | 第35-36页 |
5.1.2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政府信息沟通的不足之处 | 第36页 |
5.1.3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政府信息沟通的启示 | 第36-37页 |
5.2 社会动员 | 第37-38页 |
5.2.1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社会动员的不足之处 | 第37-38页 |
5.2.2 四川省420芦山地震社会动员的启示 | 第3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六章 完善四川省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9-45页 |
6.1 危机预警阶段 | 第39-41页 |
6.1.1 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构 | 第39-40页 |
6.1.2 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开展相关的训练演习 | 第40页 |
6.1.3 优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 第40-41页 |
6.2 危机处理阶段 | 第41-43页 |
6.2.1 建立发达的信息沟通网络,完善信息联动机制 | 第41-42页 |
6.2.2 加强社会参与主动性和有序化,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 第42-43页 |
6.3 危机善后阶段 | 第43-44页 |
6.3.1 建立善后恢复的巨灾机制 | 第43页 |
6.3.2 完善人才储备机制 | 第43页 |
6.3.3 积极开展危机教育和交流合作 | 第43-4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7.1 结论 | 第45页 |
7.2 展望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