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

丙烯腈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分离膜的制备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46页
    1.1 膜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第13-15页
    1.2 高分子分离膜制备方法第15-22页
        1.2.1 熔融拉伸法第15-16页
        1.2.2 径迹蚀刻法第16页
        1.2.3 静电纺丝法第16页
        1.2.4 相转化法第16-22页
            1.2.4.1 热致相分离法第16-17页
            1.2.4.2 浸没沉淀相转化法第17-22页
    1.3 高分子膜改性技术第22-28页
        1.3.1 表面改性第22-26页
        1.3.2 共聚改性分离膜第26-27页
        1.3.3 共混改性分离膜第27-28页
    1.4 高分子膜的功能化第28-34页
        1.4.1 刺激响应性分离膜第28-30页
        1.4.2 抗污染分离膜第30-34页
    1.5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方法第34-43页
        1.5.1 偶联法(Graft to)第35-37页
        1.5.2 大分子引发剂法(Graft from)第37-38页
        1.5.3 大分子单体法(Graft through)第38-43页
    1.6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第43-46页
        1.6.1 课题提出第43-45页
        1.6.2 研究目的第45页
        1.6.3 研究内容第45-46页
2 实验部分第46-60页
    2.1 实验原材料及其预处理第46-47页
    2.2 仪器设备第47-48页
    2.3 实验原料的精制第48页
    2.4 丙烯腈聚合物的合成第48-52页
        2.4.1 丙烯腈均聚物的合成第48-49页
        2.4.2 丙烯腈-g-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第49-51页
        2.4.3 丙烯腈-co-磺酸甜菜碱共聚物的合成第51-52页
    2.5 聚丙烯腈膜的制备第52-53页
        2.5.1 聚丙烯腈致密膜的制备第52页
        2.5.2 不对称分离膜的制备第52-53页
    2.6 结构与性能表征第53-60页
        2.6.1 化合物结构性能表征第53-56页
            2.6.1.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53页
            2.6.1.2 红外光谱分析第53-54页
            2.6.1.3 有机质谱分析第54页
            2.6.1.4 粘均分子量测定第54-55页
            2.6.1.5 差示扫描量热仪第55页
            2.6.1.6 有机元素分析第55页
            2.6.1.7 浊点测定第55-56页
        2.6.2 膜结构与性能第56-60页
            2.6.2.1 接触角测试第56页
            2.6.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56-57页
            2.6.2.3 扫描电镜分析第57页
            2.6.2.4 丙烯腈膜的纯水通量测试第57-58页
            2.6.2.5 抗蛋白质污染实验第58-60页
3 丙烯腈接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0-76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甲基丙烯酰氯法制备丙烯腈接枝共聚物第61-64页
        3.2.1 末端功能化NIPAAm聚合物的合成第61-62页
        3.2.2 NIPAAm大分子单体的合成第62页
        3.2.3 P(AN-g-NIPAAm)接枝共聚物结构表征第62-64页
            3.2.3.1 P(AN-g-NIPAAm)接枝共聚物红外光谱分析第62-63页
            3.2.3.2 P(AN-g-NIPAAm)接枝共聚物核磁氢谱分析第63-64页
    3.3 Thiol-ene法制备丙烯腈接枝共聚物第64-71页
        3.3.1 链转移剂三硫酯的合成第64-67页
            3.3.1.1 核磁氢谱分析第65页
            3.3.1.2 有机质谱分析第65-66页
            3.3.1.3 DSC熔点测定第66-67页
            3.3.1.4 红外光谱分析第67页
        3.3.2 NIPAAm大分子单体的合成第67-69页
        3.3.3 P(AN-g-NIPAAm)接枝共聚物的合成第69-71页
    3.4 聚合物的性能表征第71-75页
        3.4.1 末端功能化NIPAAm聚合物的温敏性能测试第72-74页
            3.4.1.1 目测法观察LSCT第72页
            3.4.1.2 浊度计测定LSCT第72-73页
            3.4.1.3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LSCT第73-74页
        3.4.2 P(AN-g-NIPAAm)接枝共聚物溶解性能测试第74-75页
    3.5 结论第75-76页
4 聚丙烯腈温敏性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第76-86页
    4.1 引言第76-77页
    4.2 PAN/P(AN-g-NIPAAm)共混膜的结构形貌第77-80页
    4.3 聚丙烯腈共混膜组成元素分析第80页
    4.4 聚丙烯腈共混膜膜表面XPS分析第80-82页
    4.5 聚丙烯腈膜表面接触角分析第82-83页
    4.6 聚丙烯腈共混膜水通量测试第83-85页
    4.7 结论第85-86页
5 P(AN-co-AHSB)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膜结构性能第86-101页
    5.1 引言第86-87页
    5.2 P(AN-co-AHSB)共聚物的合成第87-96页
        5.2.1 烯丙基磺酸甜菜碱的合成第87-90页
            5.2.1.1 烯丙基磺酸甜菜碱质谱分析第87-88页
            5.2.1.2 烯丙基磺酸甜菜碱核磁分析第88-89页
            5.2.1.3 烯丙基磺酸甜菜碱元素分析第89页
            5.2.1.4 烯丙基羟基磺酸甜菜碱红外分析第89-90页
        5.2.2 P(AN-co-AHSB)共聚物的合成第90-96页
            5.2.2.1 Gaussian模拟计算第91-93页
            5.2.2.2 P(AN-co-AHSB)共聚物转化率第93-94页
            5.2.2.3 P(AN-co-AHSB)共聚物元素红外分析第94-95页
            5.2.2.4 P(AN-co-AHSB)共聚物元素分析第95页
            5.2.2.5 P(AN-co-AHSB)共聚物粘均分子量第95-96页
    5.3 P(AN-co-AHSB)改性膜的制备及性能第96-99页
        5.3.1 P(AN-co-AHSB)改性膜的制备及性能第96页
        5.3.2 P(AN-co-AHSB)致密膜的接触角第96页
        5.3.3 P(AN-co-AHSB)共聚膜水通量测试第96-97页
        5.3.4 P(AN-co-AHSB)共聚膜抗蛋白质污染测试第97-99页
    5.4 结论第99-101页
全文结论第101-103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03-104页
不足与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33页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相关科研成果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管道内流场的概率分析及在颗粒侵蚀问题中的应用
下一篇:含铁催化剂直接催化芳香化合物羟基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