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语境本体性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5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7-18页
    1.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 关键词的界定第19-20页
    1.4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5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6 结构安排第22-25页
第二章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综述第25-47页
    2.1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历史与现状第25-35页
    2.2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的回顾第35-45页
    2.3 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中国哲学的发展特征及其高语境性第47-75页
    3.1 中国哲学的发展特征第47-71页
        3.1.1 同源性第48-56页
        3.1.2 阐释性第56-60页
        3.1.3 时代性第60-64页
        3.1.4 继承性第64-69页
        3.1.5 交融性第69-71页
    3.2 中国哲学的高语境性第71-72页
    3.3 小结第72-75页
第四章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意义认知的语境本体性理论第75-115页
    4.1 语境理论研究综述第75-88页
        4.1.1 哲学领域的语境研究第76-82页
        4.1.2 语言学派的语境研究第82-84页
        4.1.3 文化学派的语境研究第84-86页
        4.1.4 国内的语境研究第86-88页
    4.2 语境与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第88-90页
        4.2.1 语境对翻译的普遍意义第88-89页
        4.2.2 语境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意义第89-90页
    4.3 中国哲学思想的表现特征第90-100页
        4.3.1 中国哲学思想的融贯性第91-94页
        4.3.2 通过传、注、疏等形成的中国哲学思想的流变性第94-96页
        4.3.3 中国哲学术语的多义性第96-100页
    4.4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意义认知的语境重构模式第100-113页
        4.4.1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意义认知的语境关联第100-103页
        4.4.2 文本意义认知的语境路线图第103-108页
        4.4.3 术语意义认知的语境路线图第108-113页
    4.5 小结第113-115页
第五章 语境本体性理论关照下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第115-145页
    5.1 求真—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标准第115-119页
    5.2 “追本溯源,重建语境”—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意义认知的方法论第119-127页
        5.2.1 中国哲学典籍意义认知的需要第119-124页
        5.2.2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原则的要求第124-127页
    5.3 “追本溯源,重建语境”在《论语》英译中的应用第127-143页
        5.3.1 文本语境第127-133页
        5.3.2 作者背景第133-137页
        5.3.3 义理系统第137-139页
        5.3.4 历史文化语境第139-143页
    5.4 小结第143-145页
第六章 结语第145-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前期上海西洋人物画样式研究
下一篇:艺术社会史的语境转向--从艺术赞助和趣味史角度看哈斯克尔的艺术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