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8-14页 |
1.2.1 坛壝的概念和建筑类型 | 第8-11页 |
1.2.2 研究的区域范围 | 第11-13页 |
1.2.3 研究时段 | 第13-14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1.4 主要参考史料 | 第14-20页 |
1.4.1 政书、正史类 | 第14-16页 |
1.4.2 各城市相关文献:地理志、地方志、地图类 | 第16-19页 |
1.4.3 其他 | 第19-20页 |
1.5 现有研究成果及空白点 | 第20-22页 |
1.5.1 城市史研究中礼制、祭祀、坛庙建筑类型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1.5.2 各坛壝研究成果及调查成果 | 第21页 |
1.5.3 发掘、调查报告书 | 第21-22页 |
1.5.4 现有研究的空白点 | 第22页 |
1.6 论文结构和方法 | 第22-24页 |
第2章 都城坛壝建筑形制比较研究 | 第24-130页 |
2.1 明初南京坛壝建筑研究 | 第24-63页 |
2.1.1 主要文献中的坛壝 | 第24-25页 |
2.1.2 各坛壝的形式变化和营建过程 | 第25-45页 |
2.1.3 明初南京坛壝的建筑形式 | 第45-61页 |
2.1.4 小结 | 第61-63页 |
2.2 明清北京坛壝建筑研究 | 第63-95页 |
2.2.1 明清北京坛壝营建过程与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2.2.2 各坛壝的形式变化和营建过程与规制 | 第64-93页 |
2.2.3 小结 | 第93-95页 |
2.3 朝鲜汉城坛壝建筑研究 | 第95-128页 |
2.3.1 主要文献中的坛壝 | 第95-97页 |
2.3.2 各坛壝的形式变化和营建过程 | 第97-120页 |
2.3.3 各坛壝的建筑形式 | 第120-128页 |
2.4 明清南京、北京坛壝及朝鲜汉城坛壝比较 | 第128-130页 |
第3章 地方坛壝建筑形制比较研究 | 第130-292页 |
3.1 明清地方坛壝研究——府州县 | 第130-194页 |
3.1.1 定制时间 | 第130-133页 |
3.1.2 政书、正史中的形制 | 第133-136页 |
3.1.3 方志中记载的政府颁布坛制 | 第136-145页 |
3.1.4 方志中的坛制分析 | 第145-192页 |
3.1.5 小结 | 第192-194页 |
3.2 明代王府坛壝研究 | 第194-208页 |
3.2.1 定制时间及形制 | 第194-196页 |
3.2.2 坛壝随王府奉废,移设或废 | 第196-202页 |
3.2.3 方志中的王府坛壝形制 | 第202-206页 |
3.2.4 小结 | 第206-208页 |
3.3 朝鲜地方坛壝研究 | 第208-290页 |
3.3.1 地方社稷坛、城隍坛、厉坛建设沿革和社会背景 | 第208-256页 |
3.3.2 地方坛壝建筑形式 | 第256-290页 |
3.4 明清地方坛壝和朝鲜地方坛壝比较 | 第290-292页 |
第4章 结论 | 第292-295页 |
坛壝制度整体性质之比较 | 第292-293页 |
朝鲜都城坛壝建筑制度在明朝坛壝建筑制度中的位置 | 第293页 |
地方坛壝制度 | 第293-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295-320页 |
普通古籍 | 第295-297页 |
今人专著 | 第297-300页 |
地方志 | 第300-318页 |
期刊论文 | 第318-320页 |
致谢 | 第320-322页 |
附录 A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和《舆地图书》中的坛壝相关位置 | 第322-348页 |
A.1 京畿道 | 第322-325页 |
A.2 忠清道 | 第325-329页 |
A.3 庆尚道 | 第329-334页 |
A.4 全罗道 | 第334-338页 |
A.5 江原道 | 第338-340页 |
A.6 黄海道 | 第340-342页 |
A.7 平安道 | 第342-345页 |
A.8 咸镜道 | 第345-3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48-3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