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2页 |
1.1 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1 重金属污染对动植物的影响 | 第11-12页 |
1.1.2 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3 重金属污染修复措施 | 第13-15页 |
1.2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微生物生态领域的应用 | 第15-19页 |
1.2.1 PCR-DGGE | 第15-16页 |
1.2.2 16S rDNA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 | 第16-17页 |
1.2.3 454焦磷酸测序 | 第17-19页 |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重金属Cr~(6+)对土壤理化性质、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变化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22-28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2.1.1 培养基配制 | 第22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2.1.3 土壤取样 | 第22页 |
2.1.4 土壤pH测定 | 第22页 |
2.1.5 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1.6 植株生长情况调查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2.1 不同浓度重金属Cr~(6+)与土壤pH的变化关系 | 第24页 |
2.2.2 不同浓度重金属Cr~(6+)对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影响 | 第24页 |
2.2.3 植株(辣椒)生长情况 | 第24-26页 |
2.3 讨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T-RFLP技术分析重金属Cr~(6+)污染土壤细菌群落变化情况 | 第28-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3.1.1 试验药品、试剂 | 第28页 |
3.1.2 实验溶液 | 第28-29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3.1.4 土壤总DNA提取 | 第29页 |
3.1.5 土壤总DNA检测 | 第29-30页 |
3.1.6 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 | 第30页 |
3.1.7 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30页 |
3.1.8 PCR产物回收纯化及产物检测 | 第30页 |
3.1.9 PCR回收产物的酶切 | 第30-31页 |
3.1.10 微卫星(STR)分析 | 第31页 |
3.1.11 T-RFLP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9页 |
3.2.1 土壤总DNA提取 | 第31-32页 |
3.2.2 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PCR扩增及纯化回收 | 第32页 |
3.2.3 T-RFLP图谱分析 | 第32-33页 |
3.2.4 重金属Cr~(6+)对辣椒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33-47页 |
3.2.4.1 限制性内切酶HhaⅠ酶切T-RFLP数据分析 | 第33-40页 |
3.2.4.2 限制性内切酶HaeⅢ酶切T-RFLP数据分析 | 第40-47页 |
3.2.5 辣椒根围土壤中主要细菌群落的种属分析 | 第47页 |
3.2.6 优势TRF片段相对含量变化分析 | 第47-49页 |
3.2.7 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 | 第49页 |
3.3 讨论 | 第49-52页 |
第4章 454焦磷酸测序分析重金属Cr~(6+)污染土壤细菌群落信息 | 第52-61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2页 |
4.1.2 样本准备 | 第52页 |
4.1.3 Amplicon文库的制备 | 第52-53页 |
4.1.4 乳液PCR | 第53页 |
4.1.5 焦磷酸测序反应 | 第53页 |
4.1.6 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 | 第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4.2.1 PCR条件摸索 | 第53-54页 |
4.2.2 样本序列数目统计 | 第54页 |
4.2.3 OTU分析 | 第54-55页 |
4.2.4 稀释曲线分析 | 第55-56页 |
4.2.5 Alpha多样性分析(0.97) | 第56-57页 |
4.2.6 样本差异性分析 | 第57-58页 |
4.2.7 样本群落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4.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5章 重金属Cr~(6+)耐性细菌的筛选及修复能力研究 | 第61-71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5.1.1 实验培养基 | 第61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5.2.1 菌株的分离 | 第61-62页 |
5.2.2 菌种的形态学鉴定 | 第62页 |
5.2.3 分离菌种的耐铬能力测定 | 第62页 |
5.2.4 耐受菌修复能力检测 | 第62页 |
5.2.5 菌种生理生化鉴定 | 第62页 |
5.2.6 分子生物学鉴定菌种 | 第62-63页 |
5.2.6.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2-63页 |
5.2.6.2 16S rDNA鉴定 | 第63页 |
5.2.7 耐受菌与病原真菌的相互作用 | 第6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5.3.1 菌种分离 | 第63-64页 |
5.3.2 菌种形态鉴定 | 第64页 |
5.3.3 菌种的耐铬能力 | 第64页 |
5.3.4 耐受菌修复能力 | 第64-65页 |
5.3.5 生理生化试验 | 第65页 |
5.3.6 菌种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65-67页 |
5.3.6.1 细菌DNA提取及PCR扩增 | 第65-66页 |
5.3.6.2 测序结果 | 第66页 |
5.3.6.3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66-67页 |
5.3.7 抑菌试验结果 | 第67-68页 |
5.4 讨论 | 第68-7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