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4.1 生育政策 | 第15-16页 |
1.4.2 计划生育 | 第16页 |
1.4.3 政策变迁 | 第16-18页 |
第二章 8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 | 第18-24页 |
2.1 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18-19页 |
2.1.1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 第18页 |
2.1.2 减少消费,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 第18-19页 |
2.1.3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重要产品的人均产量提高 | 第19页 |
2.1.4 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 | 第19页 |
2.2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的具体阶段划分 | 第19-21页 |
2.2.1 1980-1984年,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由“晚稀少”向“一孩”紧缩 | 第19-20页 |
2.2.2 1984-1991年调整、完善独生子女人口政策 | 第20页 |
2.2.3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稳定 | 第20-21页 |
2.3 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3.1 1980-1984年,在农村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也要求一对夫妇一个孩子 | 第21-22页 |
2.3.2 1984-1991年,特殊情况下允许生两个,城市生育政策基本上不变 | 第22页 |
2.3.3 1991年至今,一对夫妇生育的孩子数基本上保持在平均两个的范围内 | 第22页 |
2.4 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特点 | 第22-24页 |
2.4.1 曲折发展,不断调整 | 第22-23页 |
2.4.2 多元性和区域多样性 | 第23页 |
2.4.3 动态性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目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4-42页 |
3.1 长期的低生育水平问题 | 第24-28页 |
3.1.1 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低生育率新时代 | 第24-25页 |
3.1.2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1.3 目前低生育水平的潜在风险 | 第26-27页 |
3.1.4 控制生育率的变动 | 第27-28页 |
3.2 未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1 我国劳动力的未来供给趋势 | 第28-29页 |
3.2.2 我国劳动力的未来需求趋势 | 第29-31页 |
3.3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 第31-36页 |
3.3.1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是否相关 | 第31-32页 |
3.3.2 出生性别比失衡引起的社会后果 | 第32-36页 |
3.4 老龄化加速问题 | 第36-42页 |
3.4.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特点 | 第36-40页 |
3.4.2 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后果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关于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几点思考 | 第42-46页 |
4.1 放开两孩政策的思考 | 第42-44页 |
4.1.1 可以改善由于低生育率引起的未来人口数量减少的状况 | 第42页 |
4.1.2 满足目前中国家庭的生育意愿 | 第42-43页 |
4.1.3 可以有效改善性别比失衡的现状 | 第43页 |
4.1.4 可以减轻整个社会养老的负担 | 第43-44页 |
4.2 调整面临的风险及其规避 | 第44-46页 |
4.2.1 人口数量的增长 | 第44页 |
4.2.2 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的转换 | 第44-45页 |
4.2.3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 第45页 |
4.2.4 育龄妇女生育压力及风险的增大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50页 |
5.1 结论 | 第46-47页 |
5.2 讨论 | 第47-48页 |
5.3 建议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