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蛋白质概述 | 第11-13页 |
1.2.1 蛋白质的结构 | 第11-12页 |
1.2.2 蛋白质的功能 | 第12页 |
1.2.3 血红蛋白概述 | 第12-13页 |
1.3 血红蛋白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3.1 猝灭机理 | 第13-14页 |
1.3.2 结合常数和结合距离 | 第14-15页 |
1.3.3 作用力类型 | 第15页 |
1.3.4 构象变化 | 第15-16页 |
1.3.5 分子对接 | 第16页 |
1.4 血红蛋白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16页 |
1.4.2 荧光光谱法 | 第16-17页 |
1.4.2.1 荧光的产生机理 | 第16-17页 |
1.4.2.2 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 第17页 |
1.4.3 分子对接技术 | 第17-18页 |
1.4.3.1 分子对接的类型 | 第17-18页 |
1.4.3.2 几种代表性的分子对接软件 | 第18页 |
1.5 血红蛋白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DDB 及其类似物与人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20-33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材料 | 第20-21页 |
2.2.2 仪器 | 第21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21页 |
2.2.4 分子对接 | 第2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32页 |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21-22页 |
2.3.2 荧光猝灭光谱 | 第22-24页 |
2.3.3 结合常数 | 第24-25页 |
2.3.4 结合模式 | 第25-26页 |
2.3.5 能量转移 | 第26-27页 |
2.3.6 构象研究 | 第27-30页 |
2.3.7 分子模拟 | 第30-31页 |
2.3.8 DDB 及其类似物之间的对比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五种生物碱与人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33-48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2.1 仪器 | 第34页 |
3.2.2 材料 | 第34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34页 |
3.2.4 分子对接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7页 |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5-36页 |
3.3.2 荧光猝灭光谱 | 第36-38页 |
3.3.3 结合常数 | 第38-39页 |
3.3.4 结合模式 | 第39-40页 |
3.3.5 能量转移 | 第40-42页 |
3.3.6 构象研究 | 第42-44页 |
3.3.7 分子模拟 | 第44-47页 |
3.3.8 Ami/Ace/Caf/Tph/Dip 之间的对比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FNC 与人血红蛋白和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4.2.1 材料 | 第48-49页 |
4.2.2 仪器 | 第49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49页 |
4.2.4 分子对接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9-50页 |
4.3.2 荧光猝灭光谱 | 第50-51页 |
4.3.3 结合常数 | 第51-52页 |
4.3.4 结合模式 | 第52-53页 |
4.3.5 能量转移 | 第53-54页 |
4.3.6 构象研究 | 第54-55页 |
4.3.7 分子模拟 | 第55-56页 |
4.3.8 HHb 和 BHb 之间的对比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四种三苯甲烷类染料与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58-73页 |
5.1 引言 | 第58-59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59-60页 |
5.2.1 材料 | 第59页 |
5.2.2 仪器 | 第59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59-6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2页 |
5.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0-61页 |
5.3.2 荧光猝灭光谱 | 第61-62页 |
5.3.3 结合常数 | 第62-64页 |
5.3.4 结合模式 | 第64-65页 |
5.3.5 能量转移 | 第65-67页 |
5.3.6 构象研究 | 第67-69页 |
5.3.7 分子对接 | 第69-71页 |
5.3.8 四种 TPMD 之间的对比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中性红与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73-82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73-75页 |
6.2.1 材料 | 第73-74页 |
6.2.2 仪器 | 第74页 |
6.2.3 实验步骤 | 第74页 |
6.2.4 分子对接 | 第74-7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1页 |
6.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75页 |
6.3.2 荧光猝灭光谱 | 第75-77页 |
6.3.3 结合常数 | 第77页 |
6.3.4 结合模式 | 第77-78页 |
6.3.5 RLS 光谱 | 第78-79页 |
6.3.6 能量转移 | 第79页 |
6.3.7 构象研究 | 第79-80页 |
6.3.8 分子模拟 | 第80-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