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前言 | 第11-23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0.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0.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8-19页 |
0.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0.5 研究创新点 | 第20页 |
0.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0.6.1 海运服务贸易的概念 | 第20-21页 |
0.6.2 海运服务贸易的范围 | 第21-23页 |
1 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1.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3-25页 |
1.1.1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 第23-24页 |
1.1.2 服务比较优势理论模型——迪尔道夫模型 | 第24-25页 |
1.2 新贸易理论 | 第25-27页 |
1.2.1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 | 第25页 |
1.2.2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的服务贸易理论 | 第25-27页 |
1.3 海运服务贸易理论借鉴 | 第27-2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2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及逆差现状 | 第29-39页 |
2.1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 第29-34页 |
2.1.1 海运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 第29-30页 |
2.1.2 海运服务贸易占运输服务贸易比重 | 第30-31页 |
2.1.3 海运辅助行业的发展现状 | 第31-34页 |
2.2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现状 | 第34-37页 |
2.2.1 海运服务贸易长期逆差 | 第35-36页 |
2.2.2 海运服务贸易逆差来源分析 | 第36-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9-48页 |
3.1 数据来源及变量解释 | 第39-41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3.1.2 变量解释 | 第39-41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41-45页 |
3.2.1 变量平稳性检验 | 第41-42页 |
3.2.2 实证回归分析 | 第42-45页 |
3.2.3 模型残差检验 | 第45页 |
3.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成因分析 | 第48-59页 |
4.1 基于海运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 第48-52页 |
4.1.1 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 第48-49页 |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第49-51页 |
4.1.3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 第51-52页 |
4.2 基于海运服务贸易开放进程分析 | 第52-56页 |
4.2.1 GATS 海运服务贸易基本原则 | 第52-54页 |
4.2.2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实际开放情况 | 第54-55页 |
4.2.3 海运开放度对逆差的成因机制分析 | 第55-56页 |
4.3 基于海运企业经营管理分析 | 第56-58页 |
4.3.1 海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 第56-57页 |
4.3.2 对逆差的成因机制分析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收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 第59-64页 |
5.1 海运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 第59-60页 |
5.1.1 海运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 第59页 |
5.1.2 海运企业转型升级策略 | 第59-60页 |
5.1.3 政府政策支持策略 | 第60页 |
5.2 海运开放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5.2.1 逐步稳妥开放原则 | 第60-61页 |
5.2.2 开放措施制定策略 | 第61页 |
5.2.3 完善法律体系策略 | 第61-62页 |
5.3 海运企业管理建议 | 第62-64页 |
5.3.1 运力结构优化策略 | 第62页 |
5.3.2 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策略 | 第62-63页 |
5.3.3 优惠政策扶持策略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