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柳毅》的历代流传与著录研究 | 第15-31页 |
第一节 《柳毅》在晚唐五代的流传与著录 | 第15-18页 |
一、 晚唐 | 第15-17页 |
二、 唐五代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柳毅》在两宋时期的流传与著录 | 第18-21页 |
一、 北宋 | 第18页 |
二、 南宋 | 第18-21页 |
第三节 《柳毅》在金、元时期的流传与著录 | 第21-23页 |
第四节 《柳毅》在明代的流传与著录 | 第23-26页 |
第五节 《柳毅》在清代的流传与著录 | 第26-31页 |
第二章 《柳毅》故事母题研究 | 第31-43页 |
第一节 “人与异物结合”母题 | 第31-38页 |
一、 人与动物结合 | 第32-36页 |
二、 人与神的结合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异物报恩”母题 | 第38-43页 |
一、 动物报恩 | 第38-41页 |
二、 神报恩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创作背景及主旨 | 第43-49页 |
第一节 李朝威概况及小说人名 | 第44-45页 |
一、 李朝威概况 | 第44页 |
二、 小说人名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唐人的小说观念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借小说传道原因探析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小说文本解读:衰世的忧愤与期望 | 第49-63页 |
第一节 衰世的忧愤—社会之弊 | 第49-53页 |
一、 好色之风盛行 | 第49-51页 |
二、 奸佞当道,贤士受抑 | 第51-52页 |
三、 壅蔽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衰世的期望—返归儒道 | 第53-63页 |
一、 仁 | 第54-55页 |
二、 义 | 第55-58页 |
三、 礼 | 第58-59页 |
四、 知(智) | 第59-60页 |
五、 信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95页 |
后记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