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兴趣、态度论文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相关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引言第9-10页
2.文献综述第10-18页
    2.1 态度的研究第10-15页
        2.1.1 态度概念第10页
        2.1.2 双重态度模型第10-11页
        2.1.3 态度的测量方法第11-12页
        2.1.4 宗教态度界定第12页
        2.1.5 宗教态度研究现状第12-14页
        2.1.6 藏传佛教态度界定第14-15页
    2.2 藏传佛教第15-18页
        2.2.1 藏传佛教概念第15页
        2.2.2 藏传佛教内容第15-18页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第18-21页
    3.1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8页
    3.2 研究目标第18-20页
    3.3 研究意义第20-21页
4 研究一:藏族青少年藏传佛教态度量表的编制及现状研究第21-31页
    4.1 研究目的第21页
    4.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4.2.1 研究对象第21页
        4.2.2 初测项目的编制第21页
        4.2.3 正式量表的形成第21页
        4.2.4 数据处理第21-2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22-29页
        4.3.1 项目分析第22-23页
        4.3.2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3-24页
        4.3.3 量表信度检验第24页
        4.3.4 量表效度检验第24-26页
            4.3.4.1 量表内容效度第24-25页
            4.3.4.2 量表结构效度第25-26页
        4.3.5 藏族大学生外显藏传佛教态度现状第26-29页
            4.3.5.1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外显态度量表施测结果第26-27页
            4.3.5.2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外显态度性别差异第27页
            4.3.5.3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外显态度生源地差异第27-28页
            4.3.5.4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外显态度年级差异第28页
            4.3.5.5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外显态度地域差异第28-29页
    4.4 讨论第29-31页
        4.4.1 藏族青少年藏传佛教态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第29页
        4.4.2 藏传佛教态度量表的结构构成第29页
        4.4.3 藏族大学生对藏传佛教的外显态度第29-31页
5 研究二:藏族大学生对藏传佛教内隐态度的研究第31-46页
    5.1 研究目的第31页
    5.2 研究方法第31-33页
        5.2.1 研究对象第31页
        5.2.2 测量工具第31页
        5.2.3 内隐测量材料第31-32页
        5.2.4 测量程序第32页
        5.2.5 数据统计处理第32-3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33-42页
        5.3.1 藏传佛教内隐态度理论构想第33页
        5.3.2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总内隐态度特征第33-34页
        5.3.3 藏区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态度特征第34-35页
        5.3.4 内地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态度特征第35-36页
        5.3.5 宗教人物内隐态度第36页
        5.3.6 宗教行为内隐态度第36页
        5.3.7 宗教圣地内隐态度第36-37页
        5.3.8 藏区与内地藏族大学生内隐藏传佛教内隐态度差异第37-38页
            5.3.8.1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态度总体差异第37页
            5.3.8.2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宗教人物态度差异第37-38页
            5.3.8.3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宗教行为态度差异第38页
            5.3.8.4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宗教圣地态度差异第38页
        5.3.9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态度性别差异第38-39页
        5.3.10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态度年级差异第39页
        5.3.11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态度生源地差异第39-40页
        5.3.12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内隐态度、外显态度相关关系第40-42页
    5.4 讨论第42-46页
        5.4.1 藏族大学生藏传佛教总内隐态度是积极的第42页
        5.4.2 藏族大学生内隐藏传佛教宗教行为态度第42-43页
        5.4.3 藏族大学生内隐藏传佛教宗教人物态度第43页
        5.4.4 藏族大学生内隐藏传佛教宗教圣地态度第43-44页
        5.4.5 藏族大学生内隐宗教性别特征第44页
        5.4.6 藏族大学生内隐宗教年级特征第44页
        5.4.7 藏族大学生内隐宗教生源地特征第44页
        5.4.8 藏族大学生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第44-46页
6 总讨论第46-49页
7.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9-50页
8.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附录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作记忆负荷与情绪诱发对冲动性人格大学生延迟折扣的影响
下一篇:认同、信息质量与转发数对辟谣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