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云南新平哀牢山红瘰疣螈的繁殖迁徙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两栖类的繁殖迁徙研究概述第10-27页
    1.1 两栖类繁殖迁徙的研究现状第10-23页
        1.1.1 繁殖迁徙第10-11页
        1.1.2 迁徙物候第11-14页
        1.1.3 繁殖迁徙模式第14-15页
        1.1.4 迁徙的方向和定向第15-20页
        1.1.5 迁徙距离第20-22页
        1.1.6 繁殖迁徙的研究方法第22-23页
    1.2 红瘰疣螈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1.3 研究意义第25-27页
第2章 红瘰疣螈的繁殖迁徙活动规律第27-46页
    2.1 前言第27-28页
    2.2 方法第28-31页
        2.2.1 研究地点第28页
        2.2.2 研究方法第28-30页
        2.2.3 数据分析第30-31页
    2.3 结果第31-41页
        2.3.1 繁殖迁徙时间第31-32页
        2.3.2 繁殖迁徙期性比第32-34页
        2.3.3 红瘰疣螈在产卵地停留时间第34-37页
        2.3.4 繁殖迁徙昼夜节律第37页
        2.3.5 气候因子对繁殖迁徙的影响第37-41页
    2.4 讨论第41-46页
        2.4.1 繁殖迁徙时间第41-42页
        2.4.2 繁殖迁徙期性比第42-43页
        2.4.3 红瘰疣螈在产卵地停留时间第43-44页
        2.4.4 繁殖迁徙昼夜节律第44页
        2.4.5 气候因子的影响第44-46页
第3章 繁殖迁徙期红瘰疣螈的形态变化第46-55页
    3.1 前言第46-47页
    3.2 研究方法第47页
    3.3 数据分析第47-48页
    3.4 结果第48-52页
        3.4.1 红瘰疣螈的雌雄性二型现象第48页
        3.4.2 红瘰疣螈的繁殖迁徙时间与个体大小第48-49页
        3.4.3 红瘰疣螈迁徙前后的形态变化第49页
        3.4.4 迁入时的形态大小与迁徙期体重变化第49-52页
    3.5 讨论第52-55页
        3.5.1 雌雄性二型第52-53页
        3.5.2 个体大小与繁殖迁徙时间第53页
        3.5.3 迁徙前后的形态变化第53-55页
第4章 红瘰疣螈繁殖迁徙方向第55-65页
    4.1 前言第55-56页
    4.2 方法第56-57页
        4.2.1 研究地点第56页
        4.2.2 研究方法第56-57页
    4.3 数据分析第57页
    4.4 结果第57-62页
        4.4.1 红瘰疣螈繁殖迁徙的方向第57-60页
        4.4.2 繁殖迁徙的迁入迁出方向第60-62页
    4.5 讨论第62-65页
        4.5.1 繁殖迁徙方向第62-63页
        4.5.2 繁殖迁徙的迁入迁出方向第63-65页
第5章 红瘰疣螈的保护策略第65-68页
    5.1 繁殖栖息地的保护第65-66页
    5.2 加强沟通与宣传教育第66-67页
    5.3 建立人工养殖基地第67页
    5.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α/β类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方法研究
下一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通过介导LC3乙酰化调控细胞自噬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