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Ⅰ型鸭肝炎病毒vp3 5端截短基因的表达与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第13-14页
        1.2.1 分类与分布第13-14页
        1.2.2 病原学第14页
        1.2.3 流行病学第14页
    1.3 Ⅰ型鸭病毒性肝炎概述第14-20页
        1.3.1 病原学研究第14-17页
            1.3.1.1 DHV-Ⅰ的分类地位第14-15页
            1.3.1.2 生物学特性第15页
            1.3.1.3 DHV-Ⅰ的增殖培养第15-16页
            1.3.1.4 DHV-Ⅰ的致病性第16-17页
        1.3.2 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及其功能第17-20页
            1.3.2.1 小核糖核酸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第17-18页
            1.3.2.2 DHV-Ⅰ的基因组及其主要结构第18-20页
    1.4 DHV-Ⅰ的诊断技术研究第20-24页
        1.4.1 临床诊断第20页
        1.4.2 病毒分离第20页
        1.4.3 血清学方法第20-22页
            1.4.3.1 中和试验第20-21页
            1.4.3.2 琼脂扩散实验第21页
            1.4.3.3 凝集实验第21页
            1.4.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21-22页
            1.4.3.5 胶体金技术第22页
        1.4.4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2-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41页
    2.1 载体、菌种与血清第24页
    2.2 主要试剂与器材第24-25页
        2.2.1 主要试剂第24页
        2.2.2 主要器材(表2-1)第24-25页
    2.3 主要试剂配制第25-27页
        2.3.1 质粒提取试剂第25-26页
        2.3.2 核酸电泳试剂第26页
        2.3.3 感受态细胞制备试剂第26页
        2.3.4 原核表达所需试剂第26页
        2.3.5 蛋白质电泳和Western blot所需试剂第26-27页
        2.3.6 蛋白纯化溶液第27页
        2.3.7 ELISA试剂第27页
    2.4 重组载体的构建和表达第27-36页
        2.4.1 DHV-Ⅰ VP648基因的克隆第27-29页
            2.4.1.1 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增殖第27-28页
            2.4.1.2 病毒总RNA的提取第28页
            2.4.1.3 RT-PCR第28页
            2.4.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28页
            2.4.1.5 目的基因VP648的扩增第28页
            2.4.1.6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第28-29页
        2.4.2 重组质粒pET-VP648的构建第29-33页
            2.4.2.1 质粒载体的制备第30页
            2.4.2.2 VP648基因和载体pET-30a(+)的双酶切及产物回收第30页
            2.4.2.3 目的片段和载体的连接第30页
            2.4.2.4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30-31页
            2.4.2.5 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第31-33页
        2.4.3 重组质粒pET-VP648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电泳第33-34页
            2.4.3.1 重组质粒pET-VP648的诱导表达第33页
            2.4.3.2 SDS-PAGE电泳第33-34页
        2.4.4 可溶性蛋白的制备及鉴定第34-36页
            2.4.4.1 包涵体蛋白的纯化及复性第34-35页
            2.4.4.2 可溶性蛋白Pro-VP648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第35-36页
    2.5 VP3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第36页
        2.5.1 VP3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36页
        2.5.2 多克隆抗体wesern blot检测第36页
    2.6 可溶性蛋白浓度测定第36-37页
    2.7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第37-41页
        2.7.1 间接ELISA法的实验操作第37-38页
        2.7.2 ELISA中各级试剂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第38页
        2.7.3 ELISA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第38-39页
            2.7.3.1 阴性、阳性血清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第38页
            2.7.3.2 二抗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第38-39页
            2.7.3.3 底物(TMB)最佳显色时间的确定第39页
        2.7.4 间接ELISA方法阳性、阴性临界值的确定及结果判定第39页
        2.7.5 重复性实验第39页
            2.7.5.1 批内重复实验第39页
            2.7.5.2 批间重复实验第39页
        2.7.6 特异性实验第39-40页
            2.7.6.1 特异性交叉实验第39页
            2.7.6.2 阻断实验第39-40页
        2.7.7 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应用第40-4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1-55页
    3.1 DHV-Ⅰ VP648基因的克隆第41-45页
        3.1.1 DHV-Ⅰ VP648基因的扩增第41页
        3.1.2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第41-43页
        3.1.3 目的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3-45页
            3.1.3.1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及纯化第43页
            3.1.3.2 蛋白表达的可溶性分析第43-44页
            3.1.3.3 可溶性蛋白的Western-blot分析第44-45页
    3.2 多克隆抗体wesern blot检测第45-46页
    3.3 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测定第46-48页
    3.4 DHV-Ⅰ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第48-55页
        3.4.1 ELISA中各级试剂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第48-50页
        3.4.2 ELISA最佳实验条件的确定第50-52页
            3.4.2.1 阴性、阳性血清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第50-51页
            3.4.2.2 二抗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第51页
            3.4.2.3 底物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第51-52页
        3.4.3 间接ELISA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及结果判定第52页
        3.4.4 重复性实验第52-53页
        3.4.5 特异性实验第53页
            3.4.5.1 阻断实验第53页
            3.4.5.2 特异性交叉实验第53页
        3.4.6 间接ELISA方法的应用第53-55页
第四章 讨论第55-58页
    4.1 DHV-I结构蛋白的研究第55页
    4.2 表达系的选择第55-56页
    4.3 包涵体的优势及复性第56-57页
    4.4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穗短柄草VERNALIZATION1基因功能及其直接下游靶基因分析
下一篇:榕小蜂体内噬菌体WO的感染格局及其与重寄主昆虫mtDNA变异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