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5页 |
项目资助 | 第5-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33页 |
1.1 内共生菌Wolbachia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1.1 Wolbachia的分布和多样性 | 第13-14页 |
1.1.2 Wolbachia的基因组 | 第14-15页 |
1.1.3 Wolbachia的传播途径 | 第15-16页 |
1.1.4 Wolbachia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 第16-17页 |
1.1.5 Wolbachia与寄主线粒体 | 第17-18页 |
1.1.6 Wolbachia的PCR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2 臨菌体WO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2.1 噬菌体WO的形态与分布 | 第19-20页 |
1.2.2 噬菌体WO的感染类型 | 第20页 |
1.2.3 噬菌体WO的基因组 | 第20-21页 |
1.2.4 噬菌体WO的传播特性 | 第21-24页 |
1.2.5 噬菌体WO与Wolbachia、昆虫寄主之间的关系 | 第24-25页 |
1.3 榕树与榕小蜂 | 第25-31页 |
1.3.1 榕树的研究概述 | 第25-27页 |
1.3.2 榕小蜂的研究概述 | 第27页 |
1.3.3 榕树与榕小蜂的关系 | 第27-28页 |
1.3.4 几种榕果的介绍 | 第28-30页 |
1.3.5 榕小蜂体内的Wolbacia | 第30-31页 |
1.4 立题依据 | 第31-32页 |
1.4.1 密闭环境中噬菌体WO的研究 | 第31页 |
1.4.2 噬菌体WO的存在对重寄主线粒体基因的影响 | 第31-32页 |
1.5 研究工作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2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3-40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33页 |
2.2 试剂和仪器 | 第3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3-40页 |
2.3.1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2.3.2 无损伤快速DNA提取方法 | 第34-35页 |
2.3.3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2.3.4 PCR引物及反应体系 | 第36-37页 |
2.3.5 序列测定 | 第37-39页 |
2.3.6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3.1 榕小蜂体内Wolbachia的感染情况 | 第40-43页 |
3.1.1 榕小蜂体内Wolbachia的感染率检测 | 第40页 |
3.1.2 榕小蜂体内Wolbachia的wsp的多样性 | 第40-43页 |
3.1.3 Wolbachia的感染与榕果、榕小蜂的关系 | 第43页 |
3.2 榕小蜂体内噬菌体WO的感染情况 | 第43-44页 |
3.2.1 榕小蜂体内噬菌体WO的感染率检测 | 第43-44页 |
3.2.2 榕小蜂体内噬菌体WO的orf7序列的单一性 | 第44页 |
3.3 榕小蜂体内噬菌体WO的分析 | 第44-46页 |
3.4 噬菌体WO与Wolbachia,WO与昆虫寄主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6-47页 |
3.4.1 噬菌体WO与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6页 |
3.4.2 噬菌体WO与重寄主昆虫榕小蜂的系统发育比较 | 第46-47页 |
3.5 噬菌体WO的存在对重寄主昆虫线粒体基因的影响 | 第47-50页 |
3.5.1 Walkerella beniamini中不同类型的比较 | 第47页 |
3.5.2 Walkerella sp.1中不同类型的比较 | 第47-50页 |
4 讨论 | 第50-56页 |
4.1 榕小蜂体内Wolbachia的感染情况 | 第50页 |
4.2 榕小蜂体内噬菌体WO的低感染率 | 第50页 |
4.3 榕小蜂体内噬菌体WO的类型单一 | 第50-51页 |
4.4 噬菌体WO的“重寄主特异性” | 第51页 |
4.5 榕小蜂体内Wolbachia与噬菌体WO频繁的横向转移 | 第51-54页 |
4.6 噬菌体WO对重寄主榕小蜂线粒体基因变异的关联 | 第54-56页 |
4.6.1 为什么跟前人研究结果不同? | 第54-55页 |
4.6.2 噬菌体WO是怎样影响重寄主线粒体基因的?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附录 | 第66-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学位发表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