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13页 |
1.3.3 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5.2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6 本文结构 | 第17-18页 |
2 铁路客运站作业概述 | 第18-25页 |
2.1 铁路客运站概述 | 第18-21页 |
2.1.1 铁路客运站布置形式 | 第18-19页 |
2.1.2 铁路客运站作业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2 大型铁路客运站旅客列车的技术作业 | 第21-23页 |
2.2.1 通过旅客列车的技术作业 | 第21页 |
2.2.2 始发旅客列车的技术作业 | 第21-22页 |
2.2.3 终到旅客列车的技术作业 | 第22-23页 |
2.3 大型铁路客技站整备所的技术作业 | 第23页 |
2.4 大型铁路客运站的技术作业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铁路客运站调车机车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9页 |
3.1 铁路旅客列车车底取送作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3.1.1 到发线的使用 | 第26-27页 |
3.1.2 客技线的占用 | 第27页 |
3.1.3 咽喉区的交叉干扰 | 第27页 |
3.2 调车机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铁路大型客运站调机运用优化模型 | 第29-52页 |
4.1 基于确定条件下铁路大型客运站调机运用优化模型 | 第29-34页 |
4.1.1 问题描述及变量定义 | 第29-31页 |
4.1.2 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 | 第31-34页 |
4.2 基于旅客列车非正点到发条件下的调机运用模型 | 第34-41页 |
4.2.1 问题描述及变量定义 | 第34-37页 |
4.2.2 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 | 第37-41页 |
4.3 基于咽喉区交叉干扰条件下的调机运用模型 | 第41-51页 |
4.3.1 问题描述及变量定义 | 第41-45页 |
4.3.2 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 | 第45-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算法设计和实现 | 第52-61页 |
5.1 模拟退火算法简介 | 第52页 |
5.2 模拟退火算法设计 | 第52-55页 |
5.3 基于确定条件下调机运用模型的求解思路分析 | 第55-56页 |
5.4 基于旅客列车非正点到发条件下调机运用模型的求解思路分析 | 第56-58页 |
5.5 基于咽喉区交叉干扰条件下调机运用模型的求解思路分析 | 第58-61页 |
6 实例分析 | 第61-73页 |
6.1 基于确定条件下的调机运用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6.2 基于旅客列车非正点到发条件下的调机运用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3-68页 |
6.3 基于咽喉区交叉干扰条件下的调机运用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8-7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73-74页 |
7.2 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