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7-18页 |
1.5 创新点 | 第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9-27页 |
2.1 公共图书馆 | 第19-22页 |
2.1.1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 第19-20页 |
2.1.2 公共图书馆发展方向 | 第20-22页 |
2.2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类型 | 第22页 |
2.2.1 普通读者 | 第22页 |
2.2.2 弱势群体读者 | 第22页 |
2.3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 第22-24页 |
2.3.1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组成要素 | 第22-23页 |
2.3.2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化分析 | 第23-24页 |
2.4 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技术 | 第24-26页 |
2.4.1 服务机器人技术 | 第24页 |
2.4.2 虚拟现实技术 | 第24-25页 |
2.4.3 数据挖掘技术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系统的基本构成 | 第27-33页 |
3.1 智慧信息采集系统 | 第27-28页 |
3.1.1 读者身份信息采集 | 第27-28页 |
3.1.2 读者需求信息采集 | 第28页 |
3.2 智慧资源加工系统 | 第28-29页 |
3.3 智慧资源整合系统 | 第29-30页 |
3.4 智慧服务系统 | 第30-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现状调研 | 第33-46页 |
4.1 调研对象与方法 | 第33页 |
4.2 调查内容 | 第33-34页 |
4.3 调查结果 | 第34-45页 |
4.3.1 各公共图书馆基本信息调查情况 | 第34-35页 |
4.3.2 各公共图书馆馆员学历情况 | 第35页 |
4.3.3 各公共图书馆针对普通读者智慧服务的展开情况 | 第35-42页 |
4.3.4 各公共图书馆针对社会特殊群体智慧服务的展开情况 | 第42-44页 |
4.3.5 各公共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中对读者隐私条款的规范情况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6-52页 |
5.1 宏观层面 | 第46-49页 |
5.1.1 西部地区图书馆基础服务资源总量较少,智慧服务开展后继乏力 | 第46-47页 |
5.1.2 智慧服务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 第47-48页 |
5.1.3 馆员学历素质整体偏低 | 第48-49页 |
5.2 微观层面 | 第49-51页 |
5.2.1 基础服务基本满足,智慧服务发力不够 | 第49-50页 |
5.2.2 反馈评价媒介单一,影响智慧服务质量 | 第50页 |
5.2.3 读者隐私保护条款普遍缺位,不利于智慧服务开展 | 第50-51页 |
5.2.4 服务人群存在盲区 | 第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52-55页 |
6.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各区域图书馆智慧服务水平均衡发展 | 第52页 |
6.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图书馆智慧服务经费供给 | 第52页 |
6.3 提升馆员素质,培养智慧馆员 | 第52-53页 |
6.4 完善评价反馈功能,提升智慧服务水平 | 第53页 |
6.5 注重读者权益,加紧制定隐私保护条款 | 第53-54页 |
6.6 践行公平理念,消除服务盲区 | 第5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结论 | 第55-56页 |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