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典型下垫面产汇流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流域产流研究 | 第13页 |
1.3.2 流域汇流研究 | 第13-15页 |
1.3.3 水量平衡研究 | 第15-16页 |
1.3.4 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研究 | 第16-18页 |
1.4 土壤水分入渗影响机制研究 | 第18-20页 |
1.4.1 土壤机械组成对入渗的影响 | 第18页 |
1.4.2 土壤密度对入渗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3 地表结皮对入渗的影响 | 第19页 |
1.4.4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入渗的影响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6页 |
2.1 邯郸市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1.3 土壤植被 | 第21-22页 |
2.1.4 气象水文 | 第22-23页 |
2.2 邯郸市水资源概况 | 第23页 |
2.3 邯郸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3-24页 |
2.4 水利工程现状 | 第24-26页 |
2.4.1 蓄水工程 | 第24-25页 |
2.4.2 南水北调工程 | 第25页 |
2.4.3 引黄工程 | 第25页 |
2.4.4 引水灌溉工程 | 第25-26页 |
第3章 试验场地概况与降雨特性分析 | 第26-36页 |
3.1 试验基地总体概况 | 第26-30页 |
3.1.1 试验小区详细介绍 | 第26-27页 |
3.1.2 土壤水分、温度动态监测 | 第27-28页 |
3.1.3 降雨观测 | 第28-29页 |
3.1.4 地表及壤中流径流观测 | 第29-30页 |
3.2 研究区天然降雨特性分析 | 第30-34页 |
3.2.1 降雨资料的选取 | 第31页 |
3.2.2 降雨的多年分布概况 | 第31-32页 |
3.2.3 降雨的日月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人工模拟降雨系统与理论研究 | 第36-42页 |
4.1 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简介 | 第36-37页 |
4.2 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组成和原理 | 第37-38页 |
4.3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理论研究 | 第38-41页 |
4.3.1 降雨均匀度 | 第38-39页 |
4.3.2 降雨强度 | 第39页 |
4.3.3 雨滴动能 | 第39-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产汇流特性试验研究 | 第42-48页 |
5.1 概述 | 第42-43页 |
5.2 雨强对涨退水曲线的影响 | 第43-44页 |
5.3 单因素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 第44-47页 |
5.3.1 降雨历时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2 降雨雨强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 第45-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水量平衡试验研究 | 第48-61页 |
6.1 水量平衡分析方法概述 | 第48页 |
6.2 典型下垫面土壤墒情系数率定 | 第48-53页 |
6.2.1 信息查询系统简介 | 第48页 |
6.2.2 体积含水量测定试验 | 第48-53页 |
6.3 典型降雨水量平衡试验研究 | 第53-59页 |
6.3.1 水量平衡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6.3.2 试验前后土壤墒情数据对比 | 第54-57页 |
6.3.3 水量平衡分析过程 | 第57-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