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9页 |
1.1 不可逆转性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第2章 犯罪停止形态的不可逆转性概述 | 第9-12页 |
2.1 犯罪停止形态的不可逆转性的研究前提 | 第9页 |
2.2 犯罪完成与不可逆转性的关系 | 第9-11页 |
2.2.1 犯罪得逞与犯罪完成 | 第9-10页 |
2.2.2 通说对犯罪完成理解的不合理性 | 第10页 |
2.2.3 不可逆转性在犯罪得逞中的运用 | 第10-11页 |
2.3 不可逆转性的概念和特征 | 第11-12页 |
2.3.1 不可逆转性的概念 | 第11页 |
2.3.2 不可逆性的主要特征 | 第11-12页 |
第3章 不可逆转性在判断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中的具体应用 | 第12-23页 |
3.1 学界对犯罪既遂与未遂判断标准的争议 | 第12-18页 |
3.1.1 接触说 | 第12页 |
3.1.2 隐匿说 | 第12-13页 |
3.1.3 损失说 | 第13页 |
3.1.4 转移说 | 第13-14页 |
3.1.5 失控说 | 第14-15页 |
3.1.6 控制说 | 第15-17页 |
3.1.7 失控加控制说 | 第17-18页 |
3.2 对观点进行评析 | 第18-23页 |
第4章 不可逆转性在判断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中的具体应用 | 第23-33页 |
4.1 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 | 第23-26页 |
4.2 自动放弃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定性 | 第26-27页 |
4.2.1 犯罪未遂说 | 第26页 |
4.2.2 犯罪中止说 | 第26-27页 |
4.3 关联案例探讨 | 第27-28页 |
4.4 不可逆转性在危险犯中的运用 | 第28-30页 |
4.5 以不可逆转性作为判断标准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3页 |
第5章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