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南地区石窑民居更新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2 冀中南地区石窑民居现状 | 第15-37页 |
2.1 石窑民居的自然及社会环境分析 | 第15-19页 |
2.1.1 冀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 | 第15-18页 |
2.1.2 冀中南地区的社会条件 | 第18-19页 |
2.2 典型村落选取 | 第19-20页 |
2.3 基本状况调查 | 第20页 |
2.4 冀中南地区石窑民居的演进调查 | 第20-28页 |
2.4.1 1909 以前(百年老宅) | 第20-21页 |
2.4.2 1909 年—1949 年 | 第21-22页 |
2.4.3 1949 年—1978 年 | 第22-23页 |
2.4.4 1978 年以后 | 第23-28页 |
2.5 室内物理环境调查 | 第28-31页 |
2.5.1 声环境调查 | 第28-29页 |
2.5.2 光环境调查 | 第29页 |
2.5.3 热环境调查 | 第29-31页 |
2.6 能源、资源消耗及利用调查 | 第31-35页 |
2.6.1 能源消耗情况 | 第31-32页 |
2.6.2 资源消耗情况 | 第32-34页 |
2.6.3 资源和能源的利用调查 | 第34-35页 |
2.7 使用者的意愿调查 | 第3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冀中南地区与陕北地区窑洞民居地域性特征比较 | 第37-51页 |
3.1 传统石窑民居受地域性特征的影响 | 第37页 |
3.2 传统石窑民居的单体比较 | 第37-42页 |
3.2.1 陕北地区石窑单体特征 | 第37-38页 |
3.2.2 冀中南地区石窑单体特征 | 第38-42页 |
3.3 陕北与冀中南地区石窑民居营造技术比较 | 第42-45页 |
3.4 石窑民居的院落空间形态比较 | 第45-48页 |
3.4.1 陕北地区石窑的空间形态 | 第45-46页 |
3.4.2 冀中南地区石窑院落空间形态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4 冀中南地区石窑民居的更新与发展策略 | 第51-77页 |
4.1 石窑民居存在的问题及困境 | 第51-53页 |
4.1.1 观念的改变 | 第51页 |
4.1.2 空间狭小、功能分区混乱 | 第51页 |
4.1.3 室内采光不均匀 | 第51-52页 |
4.1.4 夏季室内潮湿 | 第52页 |
4.1.5 资源和能源消耗严重 | 第52-53页 |
4.2 借鉴陕北地区传统窑居建筑更新与发展经验 | 第53-54页 |
4.3 既有石窑民居的改进 | 第54-57页 |
4.3.1 平面布局的改进 | 第54-55页 |
4.3.2 围护结构的改进 | 第55-56页 |
4.3.3 物理环境的改善 | 第56-57页 |
4.4 新建石窑民居的更新方案 | 第57-66页 |
4.4.1 平面功能布局 | 第57-62页 |
4.4.2 适宜当地的营造技术 | 第62-63页 |
4.4.3 围护结构的改进 | 第63-64页 |
4.4.4 物理环境改善 | 第64-66页 |
4.5 石窑民居模拟分析 | 第66-75页 |
4.5.1 采光模拟 | 第66-70页 |
4.5.2 热环境模拟 | 第70-73页 |
4.5.3 通风模拟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图目录 | 第83-85页 |
表目录 | 第85-87页 |
附表一:冀中南地区石窑民居现状调查问卷 | 第87-91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