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 | 第15-53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25页 |
(一) 心理健康 | 第15-17页 |
(二) 社会适应 | 第17-20页 |
(三)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 第20页 |
(四) 评价的相关概念及关系澄清 | 第20-23页 |
(五)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二、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25-31页 |
(一) 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25-26页 |
(二)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26-29页 |
(三)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合二为一)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29-30页 |
(四) 对上述评价指标研究的分析 | 第30-31页 |
三、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 第31-35页 |
(一)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研究 | 第31-33页 |
(二) 社会适应评价标准的研究 | 第33-35页 |
(三) 对上述评价标准研究的分析 | 第35页 |
四、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35-38页 |
(一) 有关心理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35-36页 |
(二) 有关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36-37页 |
(三) 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的分析 | 第37-38页 |
五、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 第38-42页 |
(一) 体育教学实践中考核评价表的研究 | 第38-42页 |
(二) 体育教学实践中考核评价表研究的分析 | 第42页 |
六、水平四阶段《标准》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学习内容阐述和指标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 第42-53页 |
(一) 水平四阶段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的内容标准 | 第42-44页 |
(二) 水平四阶段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的分析 | 第44-53页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部分 | 第53-9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53页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53-58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53-5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55-58页 |
三、研究步骤 | 第58-82页 |
(一) 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现状调查 | 第58-64页 |
(二) 构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 第64-77页 |
(三) 评价方案创设 | 第77-82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82-88页 |
(一) 体育教师的评价思想与观念转变大,但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 第82-83页 |
(二) 科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发展所需,体育教师所向 | 第83-85页 |
(三) 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方式与方法存在主观随意性 | 第85-86页 |
(四) 评价现状不乐观,但是体育教师对未来充满信心 | 第86-87页 |
(五) 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要控制评价周期 | 第87-88页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88-91页 |
(一) 结论 | 第88-89页 |
(二) 建议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105页 |
附录1:水平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的现状调查问卷 | 第91-93页 |
附录2: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第93-95页 |
附录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第95-97页 |
附录4:专家咨询问卷 | 第97-99页 |
附录5:水平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方法建议表 | 第99-100页 |
附录6:水平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评价学生单元学习互评记录表 | 第100-101页 |
附录7: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成绩自评表 | 第101-102页 |
附录8:学生"课堂互评随感"记录用表 | 第102-103页 |
附录9:学生互评课堂观察评价用表 | 第103-104页 |
附录10: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过程性成绩评定表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后记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