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升综合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淮安城市特性分析 | 第15-32页 |
2.1 淮安市地理区位及经济发展分析 | 第15-17页 |
2.1.1 区位分析 | 第15页 |
2.1.2 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 第15-17页 |
2.2 淮安城市用地特性分析 | 第17-19页 |
2.3 淮安居民出行特性分析 | 第19-28页 |
2.3.1 出行次数 | 第19-20页 |
2.3.2 出行方式 | 第20-21页 |
2.3.3 出行耗时 | 第21-22页 |
2.3.4 出行目的 | 第22页 |
2.3.5 出行时间 | 第22-23页 |
2.3.6 出行空间分布 | 第23-25页 |
2.3.7 居民出行意愿 | 第25-28页 |
2.4 交通工具特性分析 | 第28-31页 |
2.4.1 主要交通工具分析 | 第28-29页 |
2.4.2 道路交通车型构成 | 第29-30页 |
2.4.3 机动车保有量及构成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淮安城市交通特性分析 | 第32-58页 |
3.1 城市内部交通现状分析 | 第32-45页 |
3.1.1 城市进出交通量总体特征 | 第32-33页 |
3.1.2 城市内部道路交通量总体特征 | 第33-37页 |
3.1.3 城市通道交通运行分析 | 第37-40页 |
3.1.4 中心组团内部交通运行分析 | 第40-42页 |
3.1.5 路网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3.1.6 待改造道路分析 | 第43页 |
3.1.7 拥堵道路、节点分析 | 第43-45页 |
3.2 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 第45-49页 |
3.2.1 常规公交 | 第45-48页 |
3.2.2 出租车 | 第48页 |
3.2.3 公共自行车 | 第48-49页 |
3.2.4 轨道交通 | 第49页 |
3.3 城市停车设施现状分析 | 第49-52页 |
3.3.1 停车泊位 | 第49-50页 |
3.3.2 现状停车问题分析 | 第50-52页 |
3.4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分析 | 第52-54页 |
3.4.1 交通管理设施 | 第52页 |
3.4.2 交通管理信息化 | 第52-53页 |
3.4.3 交通管理主要存在问题 | 第53-54页 |
3.5 淮安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淮安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升技术研究及应用 | 第58-100页 |
4.1 淮安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升综合技术 | 第58-60页 |
4.2 综合提升技术在主干道畅通工程中的应用 | 第60-91页 |
4.2.1 项目背景及概况 | 第60-62页 |
4.2.2 淮海南北路道路现状 | 第62-63页 |
4.2.3 淮海南北路桥梁现状 | 第63-65页 |
4.2.4 淮海南北路存在问题 | 第65-70页 |
4.2.5 淮海南北路交通提升措施 | 第70-85页 |
4.2.5.1 打通“瓶颈” | 第70-76页 |
4.2.5.2 断面优化 | 第76-79页 |
4.2.5.3 交叉口渠化改造 | 第79-84页 |
4.2.5.4 公交优化 | 第84-85页 |
4.2.5.5 交通管理设施升级 | 第85页 |
4.2.6 提升前后通行能力对比 | 第85-91页 |
4.3 市区提升通行能力的综合应用 | 第91-98页 |
4.3.1 城区拥堵节点改造 | 第91-95页 |
4.3.2 打通断头路 | 第95-96页 |
4.3.3 增加道路供给 | 第96-97页 |
4.3.4 推进快速路网建设 | 第97页 |
4.3.5 大力发展静态交通 | 第97页 |
4.3.6 着力发展公共交通 | 第97页 |
4.3.7 逐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 第97-98页 |
4.3.8 加强文明交通宣传 | 第98页 |
4.4 评价与分析 | 第98-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0页 |
5.2 展望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