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城市化和城中村 | 第18-19页 |
2.1.2 社区和社区治理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人的现代化理论 | 第21-22页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龙湾区H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39页 |
3.1 龙湾区及H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 第23-24页 |
3.1.1 龙湾区城市化发展历程 | 第23页 |
3.1.2 龙湾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成效 | 第23-24页 |
3.2 H社区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3.3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3.3.1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 | 第25-26页 |
3.3.2 职业分布情况 | 第26页 |
3.3.3 居民身份构成 | 第26-27页 |
3.4 H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9页 |
3.4.1 社区治安及养老服务建设滞后 | 第27-28页 |
3.4.2 社区社会保障不完善 | 第28-29页 |
3.4.3 社区工作队伍处境尴尬 | 第29-33页 |
3.4.4 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 | 第33-36页 |
3.4.5 居民主人翁意识不强 | 第36-39页 |
第四章 H社区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9-45页 |
4.1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位 | 第39-41页 |
4.1.1 政府对社区行政化干预过重 | 第39页 |
4.1.2 政府对社区发展投入不足 | 第39-40页 |
4.1.3 政府对社区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40-41页 |
4.2 社区及社会组织工作开展难 | 第41-43页 |
4.2.1 社区居(管)委会职能错位 | 第41页 |
4.2.2 社区活动缺乏新意 | 第41页 |
4.2.3 社区参与激励机制缺失 | 第41-42页 |
4.2.4 社区居(管)委会对物业管理的参与不足 | 第42页 |
4.2.5 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 第42-43页 |
4.3 居民“市民化”程度低 | 第43-45页 |
4.3.1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不强 | 第43页 |
4.3.2 居民社会交往面狭窄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国内相似社区的治理经验及启示 | 第45-48页 |
5.1 国内相似社区的治理经验 | 第45-46页 |
5.1.1 武汉市的治理经验 | 第45页 |
5.1.2 晋城市的治理经验 | 第45-46页 |
5.2 国内相似社区治理案例的启示 | 第46-48页 |
第六章 城中村改造社区的治理对策 | 第48-55页 |
6.1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 第48-51页 |
6.1.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第48页 |
6.1.2 促进社区社会保障 | 第48-50页 |
6.1.3 优化社区管理队伍 | 第50-51页 |
6.2 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结构 | 第51-53页 |
6.2.1 通过党建引领促进社区治理 | 第51-52页 |
6.2.2 进一步优化物业管理水平 | 第52-53页 |
6.2.3 着力培育社会组织 | 第53页 |
6.3 提高居民素养和参与积极性 | 第53-55页 |
6.3.1 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居民综合素养 | 第54页 |
6.3.2 探索建立积分制模式,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附录一、社区调查问卷(对象:居民) | 第59-62页 |
附录二、社区调查问卷(对象:社区工作人员)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