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2.1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 | 第13-17页 |
2.1.1 土壤重金属来源与空间分布 | 第13-14页 |
2.1.2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转移与分配 | 第14页 |
2.1.3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 第14-17页 |
2.2 EDTA诱导植物修复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2.2.1 EDTA的基本性质与用途 | 第17-18页 |
2.2.2 EDTA诱导植物修复的机理 | 第18页 |
2.2.3 EDTA诱导植物修复的效果 | 第18-19页 |
2.2.4 EDTA诱导植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 第19页 |
2.2.5 EDTA诱导植物修复的辅助措施 | 第19-20页 |
2.2.6 EDTA对铅的螯合诱导特性 | 第20-21页 |
2.3 铅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21-24页 |
2.3.1 铅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2 铅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22-24页 |
2.4 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 | 第24-26页 |
2.4.1 排除机制 | 第24页 |
2.4.2 适应机制 | 第24-26页 |
2.5 竹类植物重金属胁迫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39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28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3.2.1 5种地被竹对Pb的积累能力和抗性研究 | 第28-29页 |
3.2.2 EDTA对2种地被竹Pb积累特征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3.4 试验设计 | 第31-33页 |
3.4.1 第一部分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3.4.2 第二部分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3.5 指标测定方法 | 第33-39页 |
3.5.1 铅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3.5.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第34-38页 |
3.5.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9-60页 |
4.1 5种地被竹对Pb的积累能力和抗性研究 | 第39-49页 |
4.1.1 EDTA诱导下地被竹的铅积累浓度 | 第39-40页 |
4.1.2 铅在地被竹体内的迁移分配 | 第40-42页 |
4.1.3 EDTA诱导下地被竹的生物量变化 | 第42页 |
4.1.4 EDTA诱导下地被竹的铅积累总量 | 第42-44页 |
4.1.5 Pb胁迫下5种地被竹的生理响应 | 第44-49页 |
4.2 EDTA对2种地被竹铅积累特征的影响 | 第49-56页 |
4.2.1 EDTA对地被竹铅积累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2 EDTA对土壤中铅形态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3 植物与土壤铅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4.2.4 土壤铅各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4.2.5 2种地被竹富集铅的生理保护机制 | 第53-56页 |
4.3 讨论 | 第56-60页 |
4.3.1 EDTA对植物吸收转移Pb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EDTA对土壤Pb形态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3 保护酶活性与抗Pb胁迫性的关系 | 第58-59页 |
4.3.4 细胞渗透调节与抗Pb胁迫性的关系 | 第59-6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5.1 结论 | 第60-62页 |
5.1.1 5种地被竹的铅积累特征 | 第60页 |
5.1.2 EDTA诱导下2种地被竹的铅积累特征 | 第60-61页 |
5.1.3 EDTA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 | 第61页 |
5.1.4 地被竹富集铅的生理保护机制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