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一、新课改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 | 第18-25页 |
(一) 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含义 | 第18-20页 |
(二) 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 第20-25页 |
1、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互动 | 第20-21页 |
2、注重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 | 第21-22页 |
3、注重教师“自我反思”,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 第22-23页 |
4、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 第23页 |
5、科学重构教学内容,教学线索清晰 | 第23-24页 |
6、激发动力,设置情景,捕捉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 第24页 |
7、以人为本设计教学活动 | 第24页 |
8、践行新课改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知识学习规律 | 第24页 |
9、以引领和评价为教学功能转变的目标,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 第24-25页 |
二、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预见性和现实性 | 第25-31页 |
(一) 有效教学的预见性 | 第25-27页 |
1、制定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功能 | 第25页 |
2、全面充分地准备教学 | 第25-26页 |
3、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 | 第26页 |
4、教学中充满热情 | 第26-27页 |
(二) 有效教学的现实性 | 第27-28页 |
1、课堂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 第27页 |
2、新课堂下的教师核心精神 | 第27-28页 |
(三)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1、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师德水平 | 第28页 |
2、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 第28-29页 |
3、教师的心理品质 | 第29-31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低效或无效的种种表现 | 第31-33页 |
(一) 教学目的呈现功利倾向 | 第31页 |
(二) 教学情境缺乏生活气息 | 第31页 |
(三) 教学过程缺少良好互动 | 第31页 |
(四) 教学时间未能优化管理 | 第31页 |
(五) 课堂提问未能诱发思维 | 第31-32页 |
(六) 作业布置缺少效率意识 | 第32页 |
(七) 学业评价不够科学合理 | 第32-33页 |
四、新课程改革中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 第33-41页 |
(一)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 | 第33-36页 |
1、树立创新教学观 | 第34页 |
2、树立新的知识观 | 第34页 |
3、树立新的人才观 | 第34-35页 |
4、切实转变教育价值观 | 第35页 |
5、强化素质教育 | 第35页 |
6、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 第35-36页 |
(二) “扬弃”传统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教育研究 | 第36-37页 |
(三) 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 | 第37-38页 |
(四) 坚持八大原则,进行有效德育教学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